招聘面试地点就设在月影湾合作社临时办公的院子里,由沈鲸川亲自坐镇,陈明在一旁协助登记和初步筛选。
这天上午,院子里来了不少生面孔,大多是从附近白浪镇、礁石埠甚至更远些的沿海乡镇赶来的汉子。
他们皮肤黝黑,身上带着海风侵蚀的痕迹,眼神里混杂着期待、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竞争意味。
一位四十多岁,身形精干,手指关节粗大的汉子走上前,递上自己的资料,声音洪亮:
“沈老板,我叫李乔,白浪镇的,跑了二十年船了,近海远洋都干过,有船员证、值班水手证。”
沈鲸川接过资料看了看,问道:“李师傅,为什么想来我们‘海昭号’?”
李乔很实在:“听说你们这船新,装备好,关键是跟着沈老板你,能跑远海,捕大鱼,赚得也多!我在别处跑,船老,设备旧,挣的都是辛苦钱。我想跟着干点有奔头的!”
沈鲸川点点头,又问了些关于应对恶劣天气、设备故障应急处理的问题,李乔对答如流,经验老到。
沈鲸川在心里给他打了个勾。
第二位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有些紧张地走上前:
“沈……沈老板好,我叫赵良,礁石埠的,刚从海事技校毕业,学了轮机管理,有四小证(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
他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的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
“理论上都学过了?”
沈鲸川语气平和,缓解他的紧张。
“学过了!图纸、机器原理都懂!就是……就是实际跟船经验还少。”
赵良老实回答。
“经验可以积累,肯学就行。”
沈鲸川看着他眼中的渴望,问道:
“我们船可能要经常在海上连续作业几天甚至更久,吃得消吗?”
“吃得消!我年轻,有力气,不怕苦!”
赵良立刻挺直了腰板。
沈鲸川示意陈明记下,这类有理论基础、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也是船队需要的储备力量。
接下来是一位看着比沈海生年纪还大些的老伯也来了,他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
“鲸川老板,我是旁边王家岙的,叫王建国。我……我没啥证,就是打了一辈子鱼,对这海熟得很。听说你们这待遇好,还稳定,我想来看看能不能找个活干,给我儿子挣点娶媳妇的钱。”
沈鲸川没有因为对方没证就直接拒绝,而是问道:
“王伯,您对东边那片暗礁区熟吗?天气突然变坏前,您一般怎么看?”
王伯一听这个,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几十年积累下的看云识天气、观水色辨鱼群的经验,有些土法子甚至比仪器还灵验。
沈鲸川认真听着,这些老海民的经验同样是宝贵财富。
虽然“海昭号”需要持证船员,但他心里琢磨着,或许合作社的其他岗位,比如码头管理、后勤或者近海辅助作业,可以给这样的老师傅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