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试点(1 / 2)

陈志远舅舅那通充满智慧与温情的电话,如同在李腾沉闷的心湖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涟漪虽不剧烈,却有效地松动了他与张薇之间那层无形的冰。周末的家宴如期举行,氛围比李腾预想的要融洽许多。陈志远并未板起面孔说教,只是以长辈的身份,聊些家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间或穿插几句自己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感悟,言语间既有对李腾基层工作的理解,也有对张薇独自支撑家庭不易的体恤。一顿饭下来,张薇脸上的寒霜渐渐消融,虽未完全恢复到从前,但至少愿意与李腾进行正常的交流,眼神里也重新有了温度。

家庭的暂时缓和,让李腾得以将更多精力投注到工作上。他记着舅舅“润物细无声”的提醒,没有再在正式会议上与赵东升硬碰硬地争论乡村旅游,而是换了一种更为迂回和务实的方式。

他选择了前进村作为试点目标。这个村子不像山南村有突出的产业,也不像小河村有尖锐的矛盾,它普通、安静,村支书老黄为人老实本分,虽然思想不算活跃,但执行力尚可,最关键的是,村里有几户人家的院子紧靠着镇子边缘一片小小的竹林和溪流,环境颇为清幽。

李腾没有大张旗鼓地下去调研,而是找了个傍晚,只带着陈默,像是饭后散步一样溜达到了前进村,碰巧“遇到”了正在村口大树下跟人下棋的老黄。

“黄支书,好兴致啊。”李腾笑着打招呼。

老黄一看是镇长,连忙放下棋子站起来,有些局促:“李镇长,您怎么来了?也没提前说一声。”

“没事,随便走走。你们村这环境不错啊,比镇里安静多了。”李腾看似随意地指着那片竹林和潺潺溪流,“尤其是这边,夏天肯定凉快。”

老黄憨厚地笑了笑:“也就这点好了,穷乡僻壤的。”

李腾顺势在一旁边的石墩上坐下,跟老黄拉起了家常,慢慢把话题引到了村民的收入上。得知村里不少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收入来源很单一。

“老黄啊,你说,要是咱们不想办法让留在村里的人也能多点收入,这村子以后是不是越来越空?”李腾引导着。

“那肯定是嘛!可咱有啥办法?要厂没厂,要矿没矿的。”老黄叹气。

李腾指了指那片竹林和几处看起来还算齐整的院落:“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你看啊,现在城里人不是流行周末往乡下跑吗?图个新鲜空气,吃个土菜。咱们这儿离省城不算太远,你这儿环境又清静,要是有一两户人家,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净点,搞几个拿手菜,会不会有人愿意来?”

老黄愣住了,眨巴着眼睛,似乎没太反应过来:“李镇长,您是说……开饭馆?”

“不完全是。”李腾耐心解释,“就是‘农家乐’,让人家来体验一下农家生活,吃顿饭, aybe 在竹林里走走,小溪边坐坐。投入不用太大,就是把卫生搞好,菜弄得有特色点。镇里呢,可以帮忙宣传宣传,比如在即将开业的电影院那边贴个海报,或者通过合作社的渠道介绍点客人过来。”

他刻意淡化了自己的主导角色,把镇里的支持定义为“帮忙宣传”,降低了老黄的心理压力和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

老黄将信将疑:“这……这能行吗?会有人来咱这穷地方吃饭?”

“不试试怎么知道?”李腾鼓励道,“你看山南村,当初搞大棚,多少人觉得不行?现在不也弄起来了?咱们不搞大的,就先找一两户脑子活、手脚勤快的人家试试。成功了,给大家带条新路;不成功,损失也不大。”

他又让陈默补充介绍了些外地搞“农家乐”的成功案例和简单模式。老黄听着,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有了一点光。他毕竟是村支书,也希望村里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