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肃穆(1 / 2)

四月下旬的一个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柳林镇政府大院门口新挂的“热烈欢迎县领导莅临指导”的红色横幅上,映出一片暖意。但站在院门前等候的柳林镇班子成员们,心中却无暇感受这份暖意,只有一种临考前的肃穆与紧张。

赵东升身着深色夹克,白衬衫领口紧扣,站在队伍最前方,神色平静,目光沉稳地望向路口。李腾站在他身侧半步的位置,同样穿着正式,只是眼底带着些许血丝,显然昨夜未能安眠。他脑海中最后一遍过着视察路线、汇报要点以及各种应急预案。周海、刘长根等其他班子成员依次排开,人人面色凝重,气氛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横幅的轻微猎猎声。

八点三十分整,三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平稳地驶入大院。车门打开,常务副县长宋知远率先下车,他穿着朴素的夹克衫,身形挺拔,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但眼神锐利,扫视之间自有威严。县农业局、财政局、发改局等部门的负责人紧随其后。

“宋县长,欢迎欢迎!”赵东升快步上前,伸出双手与宋知远紧紧相握。

“东升同志,李腾同志,各位辛苦了。”宋知远与赵东升、李腾依次握手,又与周海等人点头致意,态度亲切而自然,瞬间缓解了不少现场的紧张气氛。

没有过多的寒暄,调研队伍迅速出发,直奔第一个考察点——山南村。

车队驶入山南村地界,道路两旁新栽的杨树已吐出嫩芽。村口,吴建军带着几位合作社骨干和村民代表早已等候在此,林雪也站在一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期盼与些许不安。

宋知远没有直接去最光鲜的示范大棚,而是信步走向一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棚区。他弯腰钻进一个种植黄瓜的棚内,顿时一股湿热的气息夹杂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棚内,翠绿的藤蔓顺着吊绳攀爬,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这黄瓜品相不错。”宋知远随手掂起一根,仔细看了看,“用的什么品种?亩产预计能达到多少?”

吴建军连忙上前,虽然有些紧张,但回答得清晰实在:“报告宋县长,用的是省农科院推荐的‘津优’系列,抗病性强,口感好。按照林技术员的指导,水肥一体化,预计亩产能有八千到一万斤。”

“销路呢?价格怎么样?”

“跟县里两家超市签了订单,地头价能到一块五一斤,比种粮食强多了!”吴建军脸上露出憨厚而自豪的笑容。

宋知远点点头,又转向林雪:“林雪同志,技术保障能跟上吗?像这样的棚,全镇推广开,你们忙得过来吗?”

林雪推了推眼镜,镇定地回答:“宋县长,目前我们主要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建立微信群答疑的方式提供服务。但如果规模快速扩大,现有技术力量确实会捉襟见肘。我们正计划培养几个村级技术员。”

“嗯,未雨绸缪是对的。”宋知远目光扫过棚内忙碌的村民,“带动了多少户?平均每户能增收多少?”

李腾接过话头:“宋县长,山南村合作社目前直接带动了三十五户,户均预计能增收六千元以上。我们打算用扶持资金,支持合作社扩大育苗能力和引进小型预冷设备,延长货架期,对接更远的市场。”

“想法很好。”宋知远肯定道,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李腾啊,你要注意,规模上去以后,管理和市场的风险也会同步放大。产品质量如何始终保持稳定?万一市场行情波动,或者集中上市,销售压力怎么化解?这些都要提前谋划,不能等到问题来了再想办法。”

“是,宋县长,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李腾虚心受教,额头微微见汗。宋知远的问题总是能一针见血。

离开山南村,车队来到镇中心的电影院改造工地。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围挡上挂着安全生产的标语,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

远景文旅的王经理早已等候在此,详细介绍着改造规划和未来运营模式。宋知远听得认真,不时提问:“业态规划考虑了本地消费习惯吗?”“预计能创造多少长期就业岗位?”“和镇里周边的商业怎么形成联动?”

突然,他指着工地角落一堆码放不算特别整齐的建材,对陪同的赵东升和李腾说:“现场管理还要再精细。安全无小事,尤其是这种人员密集的场所,从建设开始就要把安全的种子埋下去。”

赵东升立刻表态:“宋县长批评得对,我们一定督促施工方立即整改,加强现场管理。”

李腾也感到脸上有些发烫,这个细节他之前确实有所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