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何以为民 > 第39章 深耕山林

第39章 深耕山林(1 / 2)

新钢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墨迹流淌,勾勒出青林镇经济发展的初步蓝图。李腾伏案疾书,将脑海中酝酿多时的构想,转化为《青林镇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规划(草案)》的文字。这份规划,融合了他对青林镇资源优势的深入理解、在县里开会交流得来的启发,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草案明确提出,以“生态立镇、特色兴镇”为核心理念,近期重点巩固提升竹编产业,中期着力培育高山生态茶和乡村生态旅游,远期探索发展中草药种植等绿色康养产业,形成梯次推进、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然而,蓝图绘就易,落地生根难。李腾深知,再好的规划,如果不能与青林镇的土地和人民结合起来,也只是一纸空文。他决定将办公地点更多地“下沉”到村庄和田间地头。

他带着老王和小陈,开始了密集的入村调研。第一站,就是他认为最适合试种高山茶叶的云雾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常年云雾缭绕,土壤呈酸性,确有种植高品质茶叶的潜力。但当他兴致勃勃地向村支书和几位老农讲解种植茶叶的收益前景时,回应他的多是疑虑和沉默。

“李主任,不是我们不信你,”村支书老杨吧嗒着旱烟,眉头紧锁,“种粮食,好歹饿不着。这种茶叶,投入大,周期长,技术我们也不懂,万一卖不出去,砸在手里,那可是要命的啊!”

“是啊,李主任,听说外面有些地方种这个,最后都亏了。”

“咱们这山旮旯,好东西也运不出去啊。”

村民们的顾虑现实而具体。李腾没有急于说服,他耐心地听着,记录着。他明白,突破思想观念的壁垒,比攻克技术难题更难。他请老杨召集了村里几位有威望、头脑相对活络的村民,组成一个临时“考察小组”,由镇经发办出面联系,带他们去邻县一个已经成功发展起茶产业的乡镇实地参观。

当云雾村的村民们亲眼看到那片片绿意盎然的茶园,听到当地茶农算着比种粮食高出几倍的收入账,触摸到包装精美、售价不菲的成品茶叶时,他们眼中的疑虑开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光芒。回程的路上,车厢里不再是沉默,而是热烈的讨论。

“李主任,我看这事……能搞!”

“就是技术员得请好。”

“路也得修修,不然茶苗运上来都费劲。”

李因势利导,在云雾村连续开了几次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土地流转、资金筹措、技术引进等具体问题。他协调镇农技站,通过县农业局的关系,联系上了省农科院的一位茶叶栽培专家,初步答应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他将云雾村申请列为县里“一乡一品”特色产业扶持计划的试点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就在李腾为茶叶试点项目奔波时,竹艺合作社却遇到了第一个坎。最初凭借新颖设计和股份合作制带来的热情消退后,市场开拓的瓶颈显现出来。合作社生产的一批工艺竹篮,在县里的展销会上反应平平,订单增长乏力。负责销售的老师傅愁眉苦脸地找到李腾:“李主任,咱们的东西是好,可光靠零散卖,不成气候啊。是不是……咱们的路子走错了?”

这个消息让李腾心头一沉。竹编厂改制是他经手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能力的证明,如果合作社发展受阻,不仅影响群众增收,更会让之前质疑改革的声音重新抬头。他立刻赶到合作社,召集骨干开会,分析原因。

“我们的设计可能还是偏传统,对城市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小陈怯生生地提出看法。

“成本也有点高,和机器批量生产的比,没价格优势。”老王补充道。

“关键是销售渠道太单一。”李腾一针见血,“不能只等着客商上门,或者靠零散展销。”

他想起在青干班学习时,一位老师讲过“差异化竞争”和“品牌故事”。他引导大家:“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手工’和‘生态’。能不能在设计和包装上更下功夫,融入更多现代审美元素?比如,开发一些适合办公室白领用的文具类竹制品,或者小巧精致的车载竹香薰?同时,我们要主动走出去,不能只盯着本县市场,可以去市里,甚至省城,找那些注重生活品质、喜欢文创产品的礼品店、家居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