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空泛的承诺,而是给出了基于现实的选择和坚定的担当。这番话像一股暖流,缓缓注入张薇彷徨的心田。她看着李腾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和深情,心中的慌乱似乎找到了锚点。
“我……我不想离开你,也不想离开孩子们。”张薇的声音虽然还带着哭腔,但已经稳定了许多,“我再跟我爸妈好好谈谈……至少,至少这个学期结束前,我不想走。”
“好。”李腾将她重新拥入怀中,“我们一起面对。”
感情的风波暂告一段落,但工作的压力却接踵而至。县里关于推动乡镇企业改制的实施细则终于正式下发,并且明确了鼓励各乡镇积极申报试点项目。青林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周德海书记亲自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研究。
会上,李腾之前主导修订的、融合了青干班学习心得的竹编厂改制方案,被作为青林镇的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讨论。吴国忠镇长大力推崇,认为这个方案稳妥可行,符合县里政策导向。钱卫东虽然依旧持保留态度,但面对县里的明确要求和周德海的倾向,也没有再强烈反对。最终,党委会决定,将竹编厂改制项目作为青林镇的试点申报项目,由吴国忠镇长总负责,企管站牵头,党政办(李腾作为具体联络和材料负责人)协助,正式向县乡镇企业局和体改办申报。
这意味着,李腾的想法即将迎来实践的检验。他感到兴奋,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旦申报成功,后续的清产核资、人员安置、寻找合作方等一系列复杂棘手的工作,他将不可避免地深度参与。
就在他全力投入到申报材料准备工作中时,他也并未忘记青干班结业时江部长的嘱托和同学之间的情谊。他抽空给几位联系较多的同学,如县财政局的赵科长、县团委的刘干事等打了电话,互相交流了近况和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他也主动给班主任赵东升科长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汇报了自己回到青林镇后的工作情况和初步打算,表示感谢组织的培养。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正是在小心翼翼地维护和拓展着在青干班期间建立起的人脉网络。他深知,在体制内,信息和人情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一天晚上,他正在办公室加班修改申报材料,接到了陈默从县里打来的电话。
“李主任,听说你们镇把竹编厂改制报上来了?”陈默在电话那头笑道,“动作挺快嘛。”
“你就别取笑我了,陈默。”李腾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压力大着呢。县里这边,有没有什么内部消息?我们这方案通过的可能性大吗?”
“方案我还没看到,不过既然你们镇里力推,你又深度参与,质量应该不会差。”陈默的语气变得认真起来,“不过,我提醒你,试点项目审批,不仅仅是看方案本身,也会综合考虑乡镇班子的执行力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你们青林镇……嗯,你明白的,钱副镇长那边,最好能理顺关系,至少不能让他明着掣肘。否则,就算项目批了,后面推进起来也会困难重重。”
陈默的话像一盆冷水,让李腾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是啊,理想的蓝图必须建立在复杂的现实土壤之上。如何在一个并非铁板一块的班子环境中推动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改革,这对他这个新晋的办公室副主任来说,是一个远比写材料、搞协调更为严峻的考验。
挂掉电话,李腾走到窗前。窗外,青林镇的冬夜寂静而深沉,零星的灯火在寒风中闪烁。他想起张薇含泪的眼睛,想起周德海期望的目光,想起钱卫东冰冷的背影,想起陈默善意的提醒,也想起青干班上高书记和江部长的殷殷嘱托。
前路漫漫,挑战丛生。感情与事业的抉择,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信任与猜忌的并存,都交织在他面前。但他没有退缩,眼神反而在夜色中愈发坚定。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他不仅要证明给张薇的父母看,更要证明给自己和所有关注他的人看,他李腾,有能力在青林镇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发出芽,乃至长成一棵能够遮风挡雨的树。
他回到办公桌前,重新铺开那份关乎青林镇竹编产业命运、也关乎他个人前程的申报材料,深吸一口气,再次拿起了笔。新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他的抉择,就是用行动和汗水,去迎接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