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凤的目光从的的喀喀湖的美景中收回,指尖攥紧了胸前的“湖魂之链”,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塞伦盖蒂草原的画面——那里是全球最大的野生动物迁徙地,每年百万角马横渡马拉河的景象震撼世界,也是马赛人世代守护的家园。“奥马尔,立即协调肯尼亚、坦桑尼亚环境部,我将在20小时后抵达内罗毕机场。”她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让当地团队提前准备三项资料:一是塞伦盖蒂草原近五年的气候数据、植被覆盖率变化和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监测报告;二是马赛部落的分布与受灾情况,重点统计受灾牧民数量和牲畜损失;三是蝗灾的扩散范围与防治现状。另外,联系联盟的农业专家和生态学家,带上耐旱牧草种子、节水灌溉设备、蝗虫生物防治药剂和应急粮食,我们要同步推进抗旱、治蝗、生态修复与民生保障。”
挂断电话,高小凤与胡斯托首领、卡洛斯等人匆匆道别。当专机飞越大西洋,朝着非洲大陆飞去时,她翻阅着塞伦盖蒂草原的历史资料,看着往年照片中水草丰美、万兽奔腾的景象,再对比奥马尔发来的最新航拍图——枯黄的草原、干涸的河床、瘦骨嶙峋的动物,心中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经过20小时的长途飞行,专机降落在肯尼亚内罗毕国际机场。刚走出舱门,一股燥热的风便扑面而来,带着草原的尘土气息与干旱特有的焦灼感。前来接机的肯尼亚环境部长卡玛尔穿着一身卡其色的 safari 套装,脸上满是疲惫:“高女士,欢迎来到东非。塞伦盖蒂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糟,昨天我刚从草原回来,看到成群的角马围着干涸的河床绝望地徘徊,马赛部落的老人跪在干裂的土地上,祈求神明降雨,那种场景,真的让人心碎。”
两人乘坐越野车向塞伦盖蒂草原驶去,沿途的景象触目惊心:从内罗毕郊区开始,土地便呈现出病态的枯黄,路边的猴面包树叶子稀疏,树干龟裂,部分小树已经枯死;进入塞伦盖蒂保护区境内,草原更是一片荒芜,原本应该齐腰深的牧草,现在只剩下贴地的枯草,远处的稀树孤零零地矗立着,像一个个沉默的哨兵;偶尔能看到几具动物的尸体,被秃鹫啃食得只剩骨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腐臭味。
“过去五年,塞伦盖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8摄氏度,降雨量逐年减少,”卡玛尔指着车窗外一群正在艰难跋涉的斑马,“它们原本应该在马拉河沿岸的湿地觅食,可现在湿地干涸,只能向南部迁徙,路程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很多老弱病残的斑马都死在了路上。马赛人的牧场也一样,以前一头牛能养得膘肥体壮,现在十头牛都凑不齐往年一头的重量,上个月,一个部落就饿死了三百多只羊。”
越野车在草原上行驶了三个小时,终于抵达马赛部落的聚居地。远远望去,一个个红色的马赛帐篷(许多玛)散布在枯黄的草原上,帐篷周边的牛羊瘦骨嶙峋,低头啃食着几乎看不见的枯草。部落首领奥利弗是一位身材高大的马赛男人,脸上画着传统的红色花纹,穿着红色的马赛披风,看到高小凤一行人,他快步迎了上来,手中握着一根雕刻精美的马赛长矛:“高女士,我们已经等你很久了。草原是我们的母亲,可现在,母亲快要渴死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奥利弗带着高小凤走进部落,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紧:几位老妇人正用木瓢从一个浑浊的水罐里舀水,水罐里的水满是泥沙,却被当成珍宝;孩子们光着脚踩在滚烫的土地上,嘴唇干裂,脸上满是尘土;年轻的男人们坐在帐篷外,眉头紧锁,手中转动着长矛,眼神里满是迷茫与无助。“我们的水井已经干涸了,现在喝的水是从五十公里外的河里运回来的,每天要走来回一百公里的路。”奥利弗叹了口气,“蝗虫来了之后,我们种的少量玉米也被吃光了,再没有雨水,我们只能离开这里了。”
当晚,高小凤就在部落的空地上召开紧急会议,联盟团队、当地官员、马赛部落首领和牧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借着篝火的光芒讨论解决方案。生态学家通过无人机航拍和植被监测数据,分析道:“干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但过度放牧和草原退化加剧了危机。我们的方案分四步:第一,紧急抗旱,挖掘临时水井,铺设输水管道,为牧民和野生动物提供饮用水;第二,生物治蝗,投放蝗虫的天敌——粉红椋鸟和寄生蜂,同时喷洒生物防治药剂,避免化学药剂污染草原;第三,生态修复,种植耐旱的象草、狼尾草等牧草,恢复草原植被;第四,产业转型,帮助马赛人发展生态旅游和手工艺产业,减少对放牧的依赖。”
“生态旅游?我们不懂这个。”一位年轻的牧民代表摇了摇头,“我们只会放牧,要是不让我们养羊,我们怎么生活?”
高小凤笑着拿出联盟与欧洲旅游公司的合作协议:“我们会帮你们建设生态旅游营地,培训你们当向导,向游客介绍马赛文化和草原生态;你们的手工艺品,比如马赛布、木雕、银饰,会通过‘世界经济发展通道’销往全球。这样一来,你们不用再靠放牧为生,收入会更高,草原也能得到休养。”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们还会保留一部分牧场,推广轮牧制度,让草原能休养生息,实现可持续发展。”
奥利弗和牧民们讨论了许久,最终点了点头:“我们相信你,就像相信草原的神明一样。”
第二天清晨,行动正式展开。联盟队员与马赛牧民们一起,扛着挖掘工具前往预定地点挖掘临时水井。草原的土地坚硬如铁,一锄头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浅浅的痕迹,牧民们唱起了古老的马赛战歌,歌声雄浑有力,为大家鼓劲。高小凤也加入其中,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手上磨出了血泡,可她丝毫没有停下。经过两天的努力,三口临时水井终于挖成,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牧民们欢呼雀跃,纷纷用木瓢舀起泉水喝,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与此同时,生物治蝗团队也开始行动。他们在草原上投放了数十万只粉红椋鸟,这些鸟儿在空中盘旋,贪婪地啄食着蝗虫;工作人员背着喷雾器,喷洒生物防治药剂,蝗虫成片倒下,却不会对草原生态造成污染。马赛牧民们也主动加入,他们拿着树枝拍打蝗虫,用传统的方式辅助治蝗。
生态修复工作也在同步推进。联盟带来的耐旱牧草种子被撒在草原上,队员们教牧民们使用节水灌溉设备,让种子在干旱的土地上顺利发芽。奥利弗看着嫩绿的草芽,激动地说:“这是草原的希望,有了草,牛羊就能活下来,我们也不用离开了。”
一周后,临时水井稳定供水,蝗虫灾害得到有效控制,草原上的牧草长出了新芽,迁徙的角马、斑马群也找到了水源,在水井周边停留觅食。更让牧民们高兴的是,第一批生态旅游营地的搭建材料运到了,联盟的旅游专家开始培训牧民当向导,教他们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草原和马赛文化。年轻的牧民卡鲁看着正在建设的营地,眼中满是期待:“等营地建好了,我要当最好的向导,让全世界的人都来看看我们的草原。”
在“塞伦盖蒂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联盟”成立仪式上,肯尼亚总统、坦桑尼亚总理与马赛部落代表共同签署了《东非草原保护公约》,承诺建立跨国草原监测网络,推广轮牧制度,限制过度放牧,发展生态旅游。奥利弗首领代表全体马赛人,将一条用象牙果和马赛珠编织的项链挂在高小凤胸前:“这是‘草原之魂’,代表我们马赛人对您的感谢。请您带着它,继续守护更多像塞伦盖蒂一样的草原,让自然与人类永远和谐共生。”
高小凤低头看着胸前新增的“草原之魂”,它与其他七件信物一起,构成了一条跨越全球的“自然守护项链”,每一件都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希望与信任。她掏出手机,拍下雨后初晴的塞伦盖蒂草原——嫩绿的牧草铺满大地,角马群在草原上驰骋,马赛牧民骑着马在营地周边巡逻,生态旅游营地的帐篷在阳光下泛着红色的光芒。她将照片发给联盟伙伴,配文写道:“从北极冰原到东非草原,从安第斯高原到南太平洋珊瑚礁,‘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每一步,都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对生命的守护。当我们跨越国界、跨越种族,携手同行,就能让干涸的草原重焕生机,让绝望的人们重拾希望,让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闪耀着和谐共生的光芒。”
很快,钟小艾发来女儿的新画:画面里,塞伦盖蒂草原水草丰美,角马横渡马拉河,马赛牧民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游客们在生态营地前与牧民合影,天空中飘着彩虹,配文“草原笑了,我们一起守护它”;祁同伟传来消息:“亚洲联盟的旅游企业已与肯尼亚、坦桑尼亚签订合作协议,投资5亿美元建设塞伦盖蒂生态旅游区,预计每年能带动当地经济增长20%,为马赛人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让传统游牧文化在保护中传承!”
高小凤站在塞伦盖蒂草原上,望着远处奔腾的角马群,胸前的“草原之魂”在风中轻轻晃动,与其他信物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她知道,下一站,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监测任务还在等着她——那里的冰川融化速度逐年加快,威胁着下游莱茵河、多瑙河的水源安全,影响着欧洲数千万人的生产生活。
当专机降落在瑞士苏黎世机场时,阿尔卑斯山的清凉气息扑面而来,与东非草原的燥热截然不同。前来接机的瑞士环境部长施奈德穿着一身登山服,脸上带着焦虑:“高女士,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正在以百年未有的速度融化,过去十年,冰川体积减少了22%,少女峰的冰塔林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一;冰川融水导致下游河流夏季水位暴涨,冬季却严重缺水,影响了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更严重的是,冰川融化引发了多次冰碛湖溃决和山体滑坡,威胁着山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两人乘坐直升机前往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监测站,从空中望去,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如一条银色的巨龙,盘踞在群山之间,可巨龙的“鳞片”已不再完整,多处冰川边缘出现了巨大的裂缝,裸露的岩石如伤疤般刺眼。“这里的冰川是欧洲的‘水塔’,供应着欧洲60%的饮用水和40%的灌溉用水,”施奈德指着下方一处正在融化的冰川,“去年夏天,这里发生了冰碛湖溃决,洪水冲毁了三个村庄,幸好我们提前转移了村民,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抵达冰川监测站后,负责人米勒博士递给高小凤一份监测报告:“高女士,我们监测到阿尔卑斯山的平均气温每年上升0.3摄氏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冰川的消融速度是上世纪的五倍,按照这个速度,到本世纪末,阿尔卑斯山的大部分冰川将消失。”
高小凤接过报告,指尖划过上面的数据,心中沉甸甸的:“立即启动阿尔卑斯山冰川应急监测与保护预案!第一,联合欧洲多国科研机构,在冰川上布设更多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冰川融化速度、冰体应力和冰碛湖水位;第二,在冰碛湖周边修建防护堤坝,防止溃决引发洪水;第三,推广低碳旅游,限制冰川区域的游客数量,减少碳排放;第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火力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接下来的一个月,高小凤带领联盟团队与欧洲科研人员一起,在阿尔卑斯山的多条冰川上布设了50套全自动监测设备,建立了覆盖全山脉的冰川监测网络;在冰碛湖周边修建了防护堤坝,加固了山体;同时,与瑞士、奥地利、法国等国签订了低碳旅游协议,限制冰川区域的游客数量,推广环保交通方式。
在阿尔卑斯山冰川保护联盟成立仪式上,欧洲多国代表共同签署了《阿尔卑斯山冰川保护公约》,承诺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守护欧洲的“水塔”。当地的登山向导托马斯代表山区居民,将一条用阿尔卑斯山水晶和羚羊角雕刻的项链挂在高小凤胸前:“这是‘冰川之魂’,代表我们对您的感谢,也请您带着它,继续守护地球的每一寸净土。”
高小凤低头看着胸前的“冰川之魂”,它与其他八件信物一起,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地球守护项链”,从北极到南极,从雨林到草原,从湖泊到冰川,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守护故事,每一件都凝聚着不同民族的信任与希望。
她站在阿尔卑斯山的顶峰,望着远处连绵的冰川,胸前的信物在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她知道,“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故事还将继续,未来,她或许会去南极,守护那里的冰盖与企鹅;或许会去东南亚的红树林,修复那里的海岸生态;或许会去北美五大湖,治理那里的水污染。但无论去向何方,她都会带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信物,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担当,继续前行。
这条跨越山海的守护之路,没有终点。只要地球的生态还需要守护,只要人类的家园还面临挑战,高小凤就会一直走下去,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书写更多关于共生、关于繁荣、关于希望的动人篇章,让“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光芒,照亮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让地球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冰川、每一片草原,都能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