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前进(2 / 2)

经过18小时的艰难跋涉,当天晚上8点,车队终于抵达“冰脊站”外围。此时的极昼阳光已变得柔和,如夕阳般洒在冰原上,为“冰脊站”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埃里克用高倍望远镜观察着废弃科考站的布局:“冰脊站”由3座破旧的木质冰屋组成,周围有5名武装分子手持AK-47巡逻,他们穿着厚重的防寒服,却依旧冻得瑟瑟发抖,不时用嘴哈气取暖;中间一座冰屋的门口,堆放着被帆布覆盖的监测设备和钻探机;透过冰屋的窗户,能看到9名人质蜷缩在角落,身上只盖着单薄的毛毯,有的人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

“行动!”埃里克压低声音下达指令,队员们迅速分成三组:一组由他亲自带领,从正面突袭巡逻的武装分子;二组绕到科考站后方,负责炸毁武装分子的通讯塔,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三组则在突袭开始后,立即冲入冰屋解救 hostage(人质),并搬运被抢走的设备。萨米族向导则骑着驯鹿,在“冰脊站”东侧制造动静,吸引武装分子的注意力。

随着埃里克的一声令下,正面突袭组的队员如北极的猎豹般冲出隐蔽点,极地专用消音步枪的枪声在寒风中几乎无声,只有“噗噗”的闷响。5名巡逻的武装分子还没反应过来,就已倒在冰面上,鲜血溅在洁白的冰原上,形成刺眼的红色斑点。二组队员趁机冲到通讯塔下,快速安装好炸药,随着一声低沉的爆炸声,通讯塔轰然倒塌,彻底切断了武装分子与外界的联系。

三组队员则踹开冰屋的门,冲进屋内。人质们听到动静,虚弱地抬起头,眼中瞬间涌出希望的泪水。队员们立刻冲过去,快速解开绑在人质身上的绳索:“别说话,我们是来救你们的!”中国极地科学家王教授刚被解开,就挣扎着起身,指着门口的设备:“设备……那些监测设备里储存着近五年的冰川融化数据,是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不能丢!”

“放心,我们已经安排人搬运了!”队员们一边搀扶着虚弱的人质向外撤离,一边示意搬运组的队员行动。可就在此时,“冰狼”的头目——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壮汉,突然从最西侧的冰屋里冲出来,他拿着一把霰弹枪,对着队员们疯狂扫射,同时用俄语嘶吼着,召集隐藏在冰屋里的其他武装分子。

“快撤!向雪地摩托方向突围!”埃里克大喊,带领正面突袭组的队员组成一道人墙,用身体护住人质,朝着车队的方向撤退。武装分子在身后疯狂射击,子弹打在冰面上,溅起细小的冰粒,有的子弹擦着队员的肩膀飞过,留下一道浅浅的血痕。

就在队伍即将抵达雪地摩托时,“冰狼”头目突然发现了远处的冰桥,他眼中闪过一丝疯狂,对着手下大喊:“炸毁冰桥!把他们困死在冰原上!”两名武装分子立刻拿起炸药包,朝着之前搭建的冰桥方向跑去。

“不能让他们炸毁冰桥!”奥尔森见状,立刻骑着驯鹿冲过去,手中的套索如闪电般甩出,精准地套住了一名武装分子的脖子,猛地一拉,将他拽倒在冰面上。另一名武装分子见状,举起枪朝着奥尔森射击,埃里克立刻开枪,子弹击中了武装分子的手臂,霰弹枪掉落在冰面上。队员们趁机冲过去,制服了两名武装分子,保住了冰桥。

当最后一名人质被送上雪地摩托时,远处的天空已泛起淡淡的夜色——极夜的阴影正在逼近。埃里克看了一眼手表,距离极夜降临还有不到20小时。“全速前进!返回朗伊尔城!”他大喊,雪地摩托的引擎再次轰鸣,车队朝着来时的方向疾驰而去。身后的“冰脊站”渐渐消失在视野中,只有冰原上的血迹,记录着刚刚发生的激烈战斗。

经过6小时的疾驰,当天凌晨2点,救援车队终于抵达朗伊尔城的临时指挥部。高小凤早已在门口等候,她穿着厚重的防寒服,脸上结着一层薄冰,却依旧站得笔直。当看到队员们搀扶着虚弱的人质走下雪地摩托时,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王教授的手。

王教授的嘴唇冻得发紫,声音颤抖却充满力量:“高女士……谢谢你……如果不是你们,我们不仅会冻死在冰原上,北极生态研究也会倒退十年……那些数据,是我们无数个日夜在冰原上换来的……”

高小凤看着队员们脸上的冰霜和冻得发紫的脸颊,眼眶微微泛红。她转身面向所有救援人员,深深鞠了一躬:“是你们用勇气穿越冰原,用生命守护了科研人员,守护了北极的生态希望。谢谢你们!”

三天后,极夜如期降临朗伊尔城。黑夜笼罩着冰原,气温骤降至零下60摄氏度,可朗伊尔城的港口却一片热闹——“北极航道绿色开发走廊”项目启动仪式如期举行。高小凤、斯特勒首相与萨米族部落首领奥尔森一同站在北极生态监测中心的揭牌台前,手中的金色剪刀剪断了红色的绸带,“北极生态联合监测中心”几个大字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海面上,“极地之光号”破冰科考船重新启航,船头的探照灯刺破极夜的浓稠黑暗,如一把利剑劈开茫茫冰原,朝着北极航道的深处驶去。船身碾压冰层的轰鸣在寂静的夜色中回荡,冰屑飞溅如银色星子,与天空中舞动的极光交相辉映。甲板上,科考队员们顶着凛冽寒风,将一枚枚生态监测浮标投入海中——这些带着太阳能供电装置的浮标,将实时传回海水温度、盐度与海洋生物活动数据,为航道开发筑起第一道生态屏障。船长站在驾驶舱内,目光坚定地盯着雷达屏幕,身旁的导航员正根据萨米族向导提供的传统冰情图谱,修正着电子航线:“前方10海里处有新生冰脊,已调整航向,避开北极熊觅食区域。”

岸边的港口里,第一艘搭载着中国电子产品的货轮“丝路号”缓缓驶入朗伊尔城港。巨大的船舷上,“共建冰上丝路,共享绿色繁荣”的红色标语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船员们站在甲板边缘,挥舞着中挪两国国旗,与岸上的人们相互致意。港口的吊装设备早已启动,穿着橙色工装的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机械臂,将集装箱缓缓卸下——这些装满智能手机、新能源设备的货物,将通过北极陆路运输网,在3天内送达欧洲腹地,比传统航线缩短了近20天的航程。一位挪威商人举着相机,兴奋地记录着这一幕,他身后的货车上,早已贴好了“北极航道首单”的标识,“以前从中国进货要等一个月,现在一周就能上架,这就是‘冰上丝绸之路’的速度!”

监测中心内,王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正围在失而复得的监测设备旁,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经历过冰原劫难,这些设备外壳虽仍带着划痕与冰霜残留,却在众人的调试下重新焕发生机。显示屏上重新跳动起熟悉的绿色数据曲线,实时刷新着冰川融化速率、冻土温度与北极熊活动轨迹。王教授颤抖着戴上老花镜,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上那道代表冰川厚度的蓝色曲线——这是他们耗费五年时间积累的核心数据,曾险些随设备沉入冰川裂缝。“看!北极熊的活动范围没有因航道筹备偏移!”一名年轻科研人员激动地喊道,屏幕上,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北极熊母子正悠然漫步在远离航道的冰面上,白色的身影在夜色中格外清晰。王教授的眼眶微微湿润,他转身握住身旁挪威科学家的手:“我们守住了数据,也守住了北极的生态底线。”

此时,监测中心的大门被轻轻推开,高小凤与斯特勒首相、萨米族首领奥尔森一同走进来。看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与科研人员们欣慰的笑容,高小凤的嘴角露出温暖的笑意。“这些数据,是北极生态的‘健康档案’,也是我们发展的‘指南针’。”斯特勒看着显示屏,语气中满是感慨,“曾经有人说,北极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道单选题,但今天我们证明,人类可以在冰原上写下‘双赢’的答案。”

奥尔森从怀中掏出一块打磨光滑的冰晶石,递给高小凤:“这是萨米族的‘冰原之眼’,能在极夜中指引方向。它见证了你们对冰原的守护,也请收下这份来自萨米人的信任——我们愿意与联盟一起,让北极的冰与雪,永远滋养这片土地。”高小凤双手接过冰晶石,指尖传来冰凉而温润的触感,她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期许。

仪式结束后,高小凤跟着奥尔森来到萨米族的冬季营地。极夜的天空中,极光如七彩丝带般肆意舞动,绿色、紫色、粉色的光芒交织在一起,映照着营地中熊熊燃烧的篝火。萨米族人们围着篝火跳起传统的“驯鹿舞”,男子们挥舞着长矛,女子们身着绣着鹿纹的服饰,脚步轻盈如雪花飘落。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手中捧着用冰雕成的小北极熊,跑到高小凤面前,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喊道:“高女士,看!我们的北极朋友!”

高小凤蹲下身,接过孩子手中的冰雕,冰凉的触感从指尖蔓延开来。她掏出手机,拍下这温暖的一幕——篝火的光芒映照着人们的笑脸,极光在夜空下勾勒出梦幻的轮廓,远处“极地之光号”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她将照片发给所有参与救援的队员和联盟伙伴,配文写道:“从极夜的冰原到极光的绚烂,从破碎的设备到跳动的数据,‘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勇气与坚守,更离不开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以合作之名跨越严寒,以守护之心拥抱生态,就能让北极的冰原不仅留存着地球的记忆,更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未来。”

很快,手机屏幕上弹出了一条条消息:钟小艾发来女儿的新画,画面里,极夜的天空下,极光绚丽多彩,破冰船在冰面上航行,科研人员在监测中心工作,萨米族人围着篝火跳舞,北极熊在远处的冰原上散步,配文“北极的夜晚很美,我们一起守护它”;祁同伟传来消息:“亚洲联盟的新能源企业已与挪威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朗伊尔城建设北极首个光伏储能电站,利用极昼的阳光为港口供电,彻底实现航道开发的零碳排放!老约翰的物流集团也计划开通‘北极-亚洲’定期航线,首批5艘液化天然气动力货轮已在建造中!”

高小凤看着这些消息,嘴角的笑意愈发温暖。她抬起头,望向极夜的天空,极光依旧在黑暗中舞动,如一首无声的赞歌。她知道,“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故事还在继续——从北极的冰原到南极的雪原,从赤道的雨林到沙漠的绿洲,这条用合作、勇气与守护铺就的道路,终将跨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让人类与自然在平衡中共生,让和平、繁荣与生态之美,在宇宙的星辰下,永远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北极的极夜,不过是这场漫长征程中,一道照亮未来的璀璨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