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年春分,中亚的哈萨克斯坦铀矿项目现场还笼罩在料峭寒意中。零下5c的寒风卷着细小的沙砾,掠过黄褐色的戈壁滩,却丝毫吹不散项目团队的热情。远处,两台橙红色的大型起重机正缓缓吊起第一批“环保开采示范设备”——银白色的密闭式采矿设备像一座小型钢铁城堡,表面印着同凤集团的蓝色logo和哈萨克斯坦国旗图案,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醒目。
高小凤穿着厚厚的黑色羽绒服,领口围着一条深红色围巾,站在项目地基旁的观景台上,目光紧紧追随着吊装的设备。寒风拂过她的脸颊,哈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成短暂的白雾,眼神里却满是期待。身旁的阿列克谢——如今已是哈萨克斯坦资源部副部长,穿着深灰色西装,外面套着一件羊毛大衣,指着设备侧面的蓝色标识,语气里满是赞叹:“高总,这就是你们反复提到的‘无废水开采系统’吧?为了掌握这套技术,我们的15名工程师跟着中国团队在赞比亚铜矿项目学习了半年,现在不仅能独立调试设备,还能给当地工人做基础培训,真正把技术学到了手!”
高小凤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蓝色标识上用中哈双语写着“无废水开采系统 V2.0”,点头:“阿列克谢副部长,这套系统是我们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结合哈萨克斯坦铀矿的地质特点升级的——你们这里的地下含水层较浅,所以我们特意加强了废水过滤的精度,确保回灌的水质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
不远处的设备安装区,同凤集团的项目负责人李工正拿着一卷图纸,蹲在地上给哈萨克斯坦工程师讲解管线布局。李工穿着蓝色工装,裤脚沾了些泥土,手里的图纸被风吹得微微晃动,他却毫不在意,指着图纸上的绿色管线说:“你们看,这条是含铀废水的回收管,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水都会通过这条管道进入处理站,先经过石英砂过滤去除杂质,再用三层膜分离技术提取铀元素,最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残留的微量铀,处理后的废水会通过这条紫色管道回灌到地下含水层。整个过程全封闭运行,不会有一滴废水污染周边环境。”
他起身指向地基另一侧的监测区:“那边的6口生态监测井已经全部打好了,每口井都安装了实时监测设备,能24小时监测地下水的ph值、铀含量、重金属浓度,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中哈两国的环保部门平台,双方都能随时查看,确保万无一失。”
阿列克谢跟着李工走到监测井旁,俯身看着井口的显示屏。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一组数据:“ph值7.2(标准范围6.5-8.5),铀含量0.001g\/L(标准限值0.03g\/L),重金属浓度未检出”,所有数据都用绿色字体标注,代表完全达标。他忍不住伸手触摸显示屏,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我们国家每次提到铀矿开发,村民们都很担心——前几年有外国公司来考察,提出的方案需要开挖大量沉淀池,一旦发生泄漏,周边十几个村庄的饮用水都会被污染。现在有了这套技术,我们终于能放心开发铀矿资源,不用再担心破坏生态、影响村民生活了。”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上周我去附近的科斯塔奈村调研,村民们围着我问项目什么时候能招工。有个叫卡里姆的年轻人,之前在俄罗斯的矿场打工,听说咱们项目要招技术员,特意提前回来,说想跟着中国团队学技术,以后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年迈的父母。”
高小凤听到这话,心里满是触动:“阿列克谢副部长,您放心,咱们的职业培训学校下个月就能正式开学。学校就建在科斯塔奈村旁边,会分三个专业——采矿技术、设备维护、生态监测,每个专业都有理论课和实操课。我们还会请智利盐湖项目的工程师来讲课,他们有丰富的环保开采经验,能让大家学到最实用的技术。等项目投产后,至少能带动500名村民就业,咱们不仅要把这里建成中亚铀矿环保开发的样板,还要打造成‘技术共享、民生共富’的示范项目!”
就在哈萨克斯坦铀矿项目紧锣密鼓推进时,南美智利的阿塔卡马盐湖项目传来了新突破——陈工团队研发的“盐湖提锂+光伏互补系统”正式并网发电。阿塔卡马盐湖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全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却拥有丰富的锂矿资源。同凤集团的技术团队在这里铺设了20万平方米的光伏板,深蓝色的光伏板沿着盐湖边缘铺开,像一片巨大的蓝色地毯,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老佩德罗的儿子胡安,如今已是光伏系统的运维主管。他穿着浅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通过视频连线向高小凤展示项目成果。镜头里,胡安站在光伏板之间,身后是波光粼粼的盐湖:“高总您看,这套‘盐湖提锂+光伏互补系统’,白天光伏板发电供给提锂厂使用,多余的电力会储存到蓄电池里,晚上用来维持设备运转;遇到阴天,蓄电池的电力不够时,还能启动备用的风力发电机,确保提锂厂24小时不间断运行。更重要的是,光伏板能遮挡阳光,减少盐湖水分的蒸发,每年能节省近1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
他镜头一转,对准光伏板下方的土地:“您再看这里,我们在光伏板下种了耐旱的苜蓿草。以前这里全是裸露的盐碱地,连野草都长不出来;现在种上苜蓿草,不仅能固定土壤,防止沙漠化,还能作为饲料卖给附近的牧场,每年能给项目增加一笔额外收入,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除草、收割的临时工作。”
视频连线的画面突然晃动了一下,老佩德罗抱着一个裹在粉色襁褓里的婴儿,笑着凑到镜头前。婴儿睡得正香,小脸红扑扑的,额头上还贴着一个小小的护身符。“高总,这是我的小孙子,刚出生半个月!”老佩德罗的声音里满是喜悦,“以前我们村里用的是柴油发电机供电,每天只能供电4小时,电压还不稳定,电灯忽明忽暗,抽上来的井水也因为发电机污染,总是带着一股柴油味。现在有了光伏电,村里24小时都有电,井水也干净了,我孙子以后就能喝到干净的水,能在有电灯的教室里读书,不用再像他爸爸小时候那样,晚上只能点煤油灯写作业。这都是你们中国技术带来的福气啊!”
高小凤看着屏幕里幸福的一家人,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第一次和老佩德罗视频时,他还在为灌溉农田的水源发愁,语气里满是焦虑;而现在,他抱着孙子,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这些平凡的幸福,没有华丽的数据,没有耀眼的奖项,却是“中国方案”最珍贵、最动人的成果。
时间转眼来到2034年夏天,刚果(金)卡莫托矿区的空气里弥漫着芒果的香甜——经过两年的建设,“共赢产业园”终于正式开园。产业园坐落在矿区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白色的厂房整齐排列,绿色的草坪环绕其间,与几年前灰蒙蒙的矿区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