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阿禾先生(2 / 2)

《医事律例》草案中那些关于医疗事故责任的冰冷条款,也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的神经。

治,万一失败,这个刚刚有点起色的医馆可能瞬间声誉扫地,他个人也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不治,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逝,他学医何用?良心何安?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他脑海中闪过清辉学堂里文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闪过公主殿下那双充满期盼和信任的眼睛,更闪过自己当初选择学医时,那份最朴素的想要帮助像自己父母一样贫苦百姓的初心。

砖窑的烟火气似乎还在鼻尖,但手中的触感已从冰冷的砖石变成了关乎生死的银针。

“不能再犹豫了!”阿禾猛地一咬牙,眼中闪过决绝的光芒,对身后已经被吓呆的学徒厉声喝道:

“快!取我的针囊来!立刻按这个方子,煎大剂量的黄连解毒汤,加生大黄、牡丹皮、桃仁!要快!”他迅速报出一连串药名和剂量。

他摒弃所有杂念,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颤抖的手稳定下来。根据手册上的图示和培训时的练习,他找准孩子腿上的足三里、手上的阑尾穴等穴位,用粗长的毫针迅速刺入,施行泻法,挤出少量黑血。

接着,他又在孩子腹部相关穴位进行轻柔的捻转,试图疏导郁结的气血。孩子因为剧痛而挣扎,阿禾和学徒费了好大劲才按住。

汤药煎好时,孩子已经有些意识模糊。阿禾小心地将温热的药汁一点点灌入孩子口中。

整个后半夜,他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榻边,不停地观察孩子的脉搏、体温、腹痛程度的变化,根据情况调整针刺和后续的用药。

孩子的父亲蜷缩在角落,紧张得浑身发抖,每一次孩子痛苦的呻吟都让他如同惊弓之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从漆黑一片到透出蒙蒙青光。就在阿禾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他发现孩子原本滚烫的额头,温度似乎降下了一些;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呻吟声也变得微弱了些。

他再次按压孩子的右下腹,虽然仍有痛感,但那种致命的肌肉紧绷感减轻了!

“有转机!”阿禾心中狂喜,知道最危险的穿孔可能暂时避免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继续用药调理,密切观察。

接下来的几天,他几乎吃住都在医馆,根据孩子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方剂,从猛药攻邪渐渐转向扶正祛邪。

数日后,孩子的高热完全退了,能喝下一些米汤,腹部虽然还有压痛,但已经能够忍受。又过了些时日,孩子竟然可以下地慢慢行走了!

“活了!我娃活过来了!”牛娃的父亲喜极而泣,拉着已经虚弱但眼神清亮的孩子,再次跪在阿禾面前,

“神医!阿禾先生您真是神医啊!是您给了牛娃第二条命!”他不由分说,将家里仅有的几只鸡和一篮子鸡蛋硬塞给医馆。

“泾阳县惠民医馆的年轻医士,深夜妙手回春,救活肠痈垂死孩童!”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泾阳县的大街小巷。

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谈论这件奇事。原先的疑虑和观望,被这铁一般的事实击得粉碎。人们终于相信,这家“官办”医馆里的年轻医士,不是来混日子的,而是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而且是真心实意为穷人看病的!

自此之后,泾阳县惠民医馆的门槛几乎被前来求医问药的百姓踏破。

不仅是小伤小病,许多陈年痼疾的患者也慕名而来。阿禾和他的同僚们忙得脚不沾地,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被信任、被需要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这起成功的急救案例,不仅拯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如同一声春雷,彻底唤醒了泾阳县百姓对惠民医馆的信任,为这棵新生的树苗,扎下了深固的根基。

阿禾这个名字,也从一个普通的医士,成为了泾阳县百姓口中值得托付生命的“阿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