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的香气如同无形的种子,随着榨油坊的运作和清辉学堂的传授,在咸阳城的街巷间悄然播撒。
那诱人的“刺啦”声和扑鼻的香味,勾起了无数平民百姓肚里的馋虫和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一个现实的难题很快凸显出来:适合煎炒的薄壁铁锅,并非家家户户都有。
以往,优质的铁料首先满足兵器和农具之需,流入民间打造锅具的不仅数量有限,且多为厚重耐用的煮锅、鼎镬,适合慢炖,却难以实现快速翻炒的“镬气”。
一口轻薄导热快的铁锅,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几乎是奢侈品。
秦昭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瓶颈。她再次向父皇嬴稷进言,这一次,她的理由更加充分且具有战略眼光:
“父皇,如今新式炼铁炉效率大增,产出远胜以往。若能允许多分出一部分铁料,专事打造适宜煎炒的铁锅,不仅可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让‘炒菜’得以普及,更能进一步刺激油料作物的种植和榨油业的发展,
此乃良性循环。且… ”她顿了顿,补充了一个嬴稷必然在意的理由,“锅具不同于兵器,其形制民用,流散在外亦无大碍。反之,百姓食有余味,安居乐业,岂非更能彰显父皇治下之国泰民安?”
嬴稷权衡利弊。新式炼铁炉的产量的确给了他更多的操作空间。
他深知“民以食为天”,让百姓锅里多点油水,碗里多点滋味,于稳定民心大有裨益。
而秦昭那句“锅具不同于兵器”,也打消了他最大的顾虑。最终,他朱笔一挥,下旨:增拨部分铁料,由官营铁坊专事打造一批民用铁锅。
但为防囤积居奇或资源浪费,严格规定“每户凭户籍,限购一口”。
旨意一下,官营铁坊的工匠们立刻忙碌起来。风箱呼哧,铁水奔流,专门打磨锅具的模具被烧得通红。
很快,一批批形制统一、锅壁匀薄、带着黝黑光泽的新铁锅被生产出来,运往指定的官售点。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各坊。百姓们闻讯,既兴奋又谨慎。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拥有那传说中的炒锅;谨慎的是,价格虽因官营而得以控制,但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且一户只能买一个。
闾左新区的李家婶婶,如今已是新区里的积极份子。她早早便去登记,排了半天的队,终于用家里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笔钱,换回了一口沉甸甸、黑亮亮的新铁锅。
她几乎是虔诚地将锅抱回家,引得左邻右舍纷纷围拢过来观看,眼中满是羡慕。
“李家的,这就是那炒锅?”
“真亮堂!看着就结实!”
”以前贵人们用的东西如今我们也能用了,哎呦,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快试试,快试试!用新锅炒个菜香香我们!”
李家婶婶在众人的簇拥下,心情激动又有些手忙脚乱。她小心翼翼地刷锅、烧热,舀了一勺平时舍不得多用的豆油。油热后,放入拍碎的大蒜和切好的菘菜,
刺啦一声前所未有的剧烈声响和更加浓郁的香气瞬间爆发出来,几乎弥漫了整个巷子!
孩子们兴奋地蹦跳,大人们则深深吸着气,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那一盘简单的炒青菜,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翠绿油亮,吃起来更是香脆可口。
“值!这钱花得值!”李家汉子吃着菜,咂摸着嘴,憨厚地笑着,“往后咱家也能时常吃上炒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