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盖房(2 / 2)

虽然衣着依旧简朴,但脸色红润了许多,眼神也不再空洞,而是带着忙碌的神采和一丝希望。

她身边那两个孩子,正和其他工匠的孩子在空地上玩耍,小脸上满是欢笑。

秦昭心中一喜,忍不住走了过去。

李家婶婶抬头看到她,先是一愣,随即认出了这个那天塞给她银钱、安慰她的小姑娘。

她连忙放下勺子,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哎呀!是…是小姐您啊!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我…我来看看房子盖得怎么样了。”秦昭笑着说,“婶婶,你们现在…”

“有地方住了!有地方住了!”李家婶婶连声道,眼眶又有些发红,但这次是高兴的,

“官府给我们安排了临时的窝棚,虽然挤些,但能遮风挡雨。

还说了,等这批新房盖好,像我们这样没了房子的,可以优先租住,租金很便宜!您看,”她指着不远处一处快封顶的房子,“那边那间,官爷说可能就能分给我们娘仨呢!”

她拉着秦昭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真是多谢陛下!多谢官府!也…也多亏了小姐您那日的银子,让我们撑过了最难的时候…现在好了,房子是砖瓦的,听说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再也不怕下雨了!我还能在工地上帮帮忙,换些工钱米粮,日子有盼头了!”

看着她脸上真切的笑容,秦昭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开心。

秦昭又在工地上流连忘返。她看到工匠们并不是完全照本宣科,而是有很多因地制宜的智慧。

比如,有人发现水泥凝固需要时间,就在里面掺入少许粉碎的麦秸,说这样既能节省一点水泥,还能增加连接性。

有人琢磨出用简单的杠杆和滑轮组,将沉重的砖块和水泥浆运到高处,省力不少。

还有老木匠在教授年轻人如何用新式的锯子和刨子更快地加工木材,嘴里念叨着:“工具好了,活计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秦昭甚至大胆地提出一个“小建议”。她看到工匠们用手搬运湿水泥,很是吃力,便想起大集里似乎有种叫“手推车”的东西,只有一个轮子,能省很多力气。她凭记忆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示意图。

一个匠作大匠正好巡视过来,看到图纸,先是疑惑,仔细琢磨后,眼睛一亮:“咦?此物…似乎真能省力!虽然看似简单,却巧妙!小姐,您从何想来?”

秦昭红着脸,含糊道:“…从…从一本书上看到的杂图…”

大匠如获至宝,连连称赞:“妙!妙啊!我这就让人试着做一辆出来看看!”可能也许会提前问世秦朝版独轮手推车。

夕阳西下,给忙碌的工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一栋栋砖石结构的新房已经初具雏形,排列整齐,街道的轮廓也变得清晰起来。工匠们开始收工,三三两两说笑着离去,期待着明天的进度。

空气中飘来了各家临时炊烟的味道,夹杂着饭菜的香气。

秦昭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坡上,望着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上次来时满目疮痍、哭声震天的场景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虽然工程还未完全结束,但她已经能想象出,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人们搬进新家,孩子们在平整的巷子里玩耍,炊烟从坚固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的温馨画面。

她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平和的喜悦。

她带来的知识,父皇推行的新政,真的像阳光一样,照进了这些最需要帮助的角落,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给了他们希望。

“原来,让百姓有安居之所,是这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她默默地想着,

“不止是咸阳,大秦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可能也住在会倒塌的房子里。我要记住这件事,以后…以后要让更多人都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回宫的路上,秦昭不再像来时那样叽叽喳喳,而是安静地看着窗外。

但她的眼神明亮而坚定。透过车窗,她看到远处巍峨的皇宫,又看看眼前逐渐亮起灯火、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作为公主,她的梦想和责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