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皮筋(2 / 2)

“将作监奏,水泥产量稳步提升,可支撑同时修筑三条驰道……”

捷报频传,嬴稷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唯有眼底深处一丝锐芒显示着他内心的波澜。

清洗之后,政令通达,成效立竿见影。果然手段强硬些也没什么不好。

然而,并非没有难题。

一位郡守出列,面露难色:“陛下,新式农具虽好,然损坏亦时有发生。郡中铁匠往往不善修理,送回原厂又耗时费力,影响农时,百姓颇有怨言……”

又一位官员奏道:“《朝闻》报分发至边远县乡,路途遥远,仍时有延误。且一地之新闻,于另一地百姓而言,未必关切。可否……”

这些问题琐碎却实际,关乎新政最终的落地效果。

就在这时,一向温和少言的嬴琮,在嬴稷目光的鼓励下,竟主动出列:“父皇,儿臣或有拙见。”

众臣目光聚焦于他。

“关于农具维修,”嬴琮声音尚带一丝紧张,但条理清晰,“或可于各郡县设立‘农械所’,招募巧匠,由将作监派遣熟手培训,专司新式农具之维修与养护,并可少量打造易损部件。如此,可解百姓燃眉之急。”

“至于报纸……”他顿了顿,忽然想起妹妹曾抱怨报纸送到学堂时新闻都变旧闻了。

灵光一闪,“或可仿效《朝闻》报,但内容不必全国一致。可否允各郡县,甚至大宗商品集散之地,依本地民情物价、风俗要事,自行刊印地方版‘小报’?只需遵循一定规制,内容报备查验即可。如此,新闻更近,百姓更愿看。”

建议提出,朝堂上一片低声议论。设立地方农械所倒还好说,这允许地方刊印“小报”,可是从未有过的先例!

嬴稷沉吟片刻,眼中却闪过一丝赞赏。

长子这两个建议,一个极其实用,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另一个则大胆且富有创意,在确保中央权威的前提下,给予了地方一定的灵活性,或许能更好地激活地方活力。

“准奏。”嬴稷当场拍板,“农械所之事,由将作监与治粟内史会同办理。地方小报之议……长安君,此事便由你牵头,拟定个章程出来,再议。”

“儿臣遵旨!”嬴琮强压激动,躬身领命。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出被父皇采纳的具体政见。

退朝后,嬴琮兴奋地找到秦昭:“昭儿,今日多谢你了!”

正用橡皮筋编手链的秦昭抬起头,一脸茫然:“啊?谢我什么?”

嬴琮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多谢你提醒哥哥,新闻要快,要近啊!而且,你这个清辉学院的工匠到时候哥哥看看能不能先用用,用于补缺。”

秦昭眨巴着大眼睛,完全不明白自己什么时候提醒过,但看到哥哥高兴,她也跟着傻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