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报纸(2 / 2)

《大秦朝闻》的出现,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中央与地方、皇权与世家的博弈,推向了一个更直接、更尖锐的层面。每一期报纸的发行,都仿佛一次无声的冲锋号角。

而在清辉学堂,新一期的《大秦朝闻》也成了夫子教学的素材。夫子让孩子们大声朗读上面的内容,然后讨论其意义。

《大秦朝闻》的定期发行,如同在帝国庞大的身躯上铺设了一张纤细却敏感无比的神经网络。咸阳中枢的意志,得以用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清晰度,传达至疆域的每一个末梢。

然而,这张网并非单向传输。嬴稷明白仅靠自上而下的宣导,不足以真正掌控这个日益复杂的帝国。在《大秦朝闻》出版第三期后,他下达了一道补充旨意:

“各郡县接《朝闻》后,除张贴宣示,郡守、县令须每旬将本地民情、政令施行之难易、物价之涨落、以及乡野间之重要议论,择要写成简报,附于回报公文之后,急递入咸阳,直送‘朝闻署’备览。不得隐瞒粉饰,务求切实。”

这道旨意,等于赋予了《朝闻署》另一个隐形却至关重要的职能,情报汇集与舆情监测。地方官们突然发现,他们不仅需要执行报纸上的政策,还需要定期向中央汇报执行的情况和地方的反馈。

以往可以捂在盖子里的地方性事件、民间的怨言或赞扬,如今都有了直达天听的渠道。

一时间,通往咸阳的驿道上,除了运送报纸的快马,更多了许多携带各地“简报”的信使。朝闻署内,专门设立了“阅文房”,由精干文吏负责阅读、分类、摘要这些海量的地方汇报,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呈报皇帝及丞相府。

此举效果显着。某郡尝试推广新式堆肥法遇到阻力,简报中提及老农担忧肥力不足;某县水泥路施工征发民夫过重,导致些许怨言;某地粮价因商贾囤积而有异常波动……这些以往可能需要数月才能通过层层官僚系统过滤、甚至被完全掩盖的信息,如今能较快地被中央知晓。

嬴稷甚至能通过对比不同郡县的简报,大致判断出地方官的治理能力和忠诚度。那些报喜不报忧、言辞空洞敷衍的简报,其主官很快就会被黑冰台重点关照。

世家们很快也察觉到了这“简报”的厉害。这无异于在他们经营多年的地方地盘上,安装了无数双皇帝的眼睛和耳朵。他们试图施加影响,让相熟的郡守县令在简报中粉饰太平、歪曲事实,或者刻意夸大新政的“弊端”。

但嬴稷早有防备。他时常会将黑冰台的密报与各地的简报交叉对比,一旦发现重大出入,便是雷霆般的问责。

连续几个因谎报瞒报而被罢官甚至下狱的地方官,让所有人意识到,这份每旬一次的“简报”,绝非可有可无的形式文章,而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信息的上传与下达,开始以一种虽显粗糙却前所未有的方式,在这个庞大的帝国内循环起来。

清辉学堂内,关于信息的传递也成了一个有趣的话题。

夫子拿着新一期的《大秦朝闻》,上面报道了南方某郡因妥善推行新农具而粮食增产的消息,并附带了郡守简报中提到的当地老农的经验之谈。

“诸位可知,以往若要得知千里之外一老农种地心得,需耗时几何?”夫子问道。

孩子们纷纷摇头。

“或许终其一生,亦不可得。”夫子感叹,“而如今,借助这报纸与简报,其经验不日便可传遍天下,惠及万千黎庶。此乃信息通达之利也。”

墨衡若有所思:“夫子,那是否也可将各地工匠改进工具的好法子、医者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都通过此法汇集起来,刊印分发?”

“妙啊!”李昀击掌,“如此一来,天下智慧皆可为我所用!技术进步必能大大加快!”

孙婉则想到另一层:“那也要各地简报所言属实才行。若有人为使自己政绩好看,虚报增产,或为打压对手,谎报灾情,岂不坏事?”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烈非凡。他们已经开始本能地思考信息传播中的效率、真实性与公平性问题。

秦昭听得似懂非懂,她只抓住了一个重点:好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她晃着小脑袋说:“那我们把学堂里沤肥最好的法子,也写在那个……简报上!让大家都学会!”

夫子捻须微笑:“公主殿下所言极是。学以致用,惠泽四方,正是陛下兴学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