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金币信用(2 / 2)

“立刻宣布,所有旧版‘光年币’,无论真假,按一定比例兑换全新的‘信用点’。这‘信用点’本身没有实体,它只记录在……嗯,可以叫它‘联合账簿’上。”

“每个家庭,每个商户,在联邦议会登记,获得一个专属账户。交易不再依靠难以辨别的硬币,而是通过议会认证的‘交易员’,在账簿上划转‘信用点’。”

“最重要的是,”苏文玉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信用点’的价值,不锚定黄金或白银,而是锚定‘未来’——锚定我们明年承诺的粮食产量,锚定牛全工坊即将投产的新工具份额,锚定陈冰医馆能提供的医疗服务,甚至,锚定在‘光年之壁’保护下,一份安全的、可预期的生活!”

这个概念太过超前,连林小山都听得一愣一愣的。“局长,你这……听起来像在空中盖楼啊?老百姓能信这个?”

“所以,我们需要立刻做两件事。”苏文玉语速加快,“第一,联邦议会以其全部权威(包括我们带来的技术、武力承诺)为这套体系背书。第二,立刻开放用‘信用点’预定下一季的良种、新农具、甚至是未来工坊出产的铁器!我们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信用点’能通往一个更美好的、确定的未来,而恺撒的金币,只能带来眼前的混乱和不确定!”

团队的焦虑与苏文玉超越时代的冷静形成对比;民众的恐慌与对未来的渴望形成拉扯。

计划在怀疑和压力中强行推进。

起初,民众是困惑和抗拒的。拿着沉甸甸(哪怕是假的)的硬币,去换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账户”和里面的数字,这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但很快,一些胆大的、或者早已对团队建立信任的人开始尝试。用积累的“信用点”预定了一架牛全工坊还在图纸上的新式犁具;用“信用点”为家人预存了陈冰医馆的诊疗名额;甚至有人用“信用点”换取了自家孩子在新建学堂多上半个月课程的“额度”。

当第一个预定了新犁具的农夫,真的在春耕前领到了那架轻便好用的铁犁时,当第一个预存了诊疗名额的母亲,抱着退烧的孩子走出医馆时,一种新的共识,开始像初春的藤蔓,悄然滋生、蔓延。

集市上,依旧有人攥着罗马金币,但更多的交易,开始伴随着这样的对话:

“老兄,这批陶罐,十个信用点。”

“成交!记我账上,回头我用信用点跟你换下一批洋葱种子!”

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账簿交易员”,捧着厚厚的、由团队统一监制的硬皮账簿,忙碌地在各个摊位间穿梭,用特制的炭笔进行着无声的“划转”。

恺撒的经济战,如同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他成功地摧毁了“光年币”这个实体,却惊恐地发现,对手在虚无缥缈的“信用”和“未来承诺”之上,重新构筑了一套更灵活、更难以攻击的体系。罗马的间谍回报的不再是物价崩溃,而是某种他无法理解的、基于“账本”和“点数”的贸易正在恢复,甚至变得更加……高效。

一名罗马财政官困惑地向恺撒汇报:“陛下,他们……他们好像不再用我们的钱,也不怎么用自己的钱了。他们好像在……在用‘保证’和‘欠条’做生意。而且,看起来……行得通。”

恺撒站在地图前,第一次感觉那个代表伊比利亚的角落,变得如此陌生而棘手。他摧毁了货币,却催生了一个他无法用传统手段理解的怪物。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发生了诡异的错位,他站在过去的认知高地上,眼睁睁看着对手从未来的迷雾中,掷出了一枚他无法接住的棋子。

金币与信用的博弈,第一回合,在罗马人的茫然和伊比利亚人逐渐恢复的秩序中,悄然落幕。但所有人都知道,恺撒,绝不会就此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