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山榷场的骚乱,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宋、辽、西夏的朝堂与市井。那座由耶律斜轸与跨国资本精心构筑的经济堡垒,在宋夏联合颁布的新政铁拳下,轰然倒塌。被套利的财富如阳光下的冰雪消融,恐慌的储户在四海商号紧闭的大门前哭嚎,而更多曾被那“完美利润”迷惑的官员与商人,则在暗处瑟瑟发抖,清理着不堪回首的旧账。
一场足以颠覆国本的金融风暴,在即将达到顶点时,被强行扼住了咽喉。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经济坟场,以及劫后余生的、沉重的寂静。
数日后,驿马飞驰传来消息:北院大王耶律斜轸,在被辽帝使者质询于府邸中时,于密室引刀自戕。没有辩解,没有反抗,这位曾执掌风云的棋手,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败局,也带走了诸多未曾浮出水面的秘密。
汴京,文脉卫书房。
包拯默默整理着从王延龄旧宅带回的最后几箱遗物。大部分是书籍、寻常手札,似乎再无特异。就在他准备合上最后一个箱箧时,他的指尖触到箱底一处微不可察的凸起。
那是一种熟悉的机括。他轻轻按压,箱底夹层无声滑开。里面没有金银,没有地契,只有一封素白的信函,静静地躺着。信封上,是那一手他熟悉到骨子里的、带着晚年特有颤意的行草——
“拯儿 亲启”
包拯的指尖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他缓缓取出信笺,展开。墨迹是熟悉的松烟墨,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力透纸背的绝望与决绝。
「拯儿,见信时,师已不在。」
开篇第一句,便如冰锥,刺入包拯的心脏。
「此模型乃为师被逼所作,其害甚于兵祸。然为师无力回天,唯盼你……能看懂这‘死亡的语法’,勿让魍魉之辈,窃取天下人之生计。」
字迹在这里有些凌乱,仿佛书写者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挣扎。
「——师,绝笔。」
没有日期,没有地点。只有这寥寥数语,和一个代表着终结的签名。
包拯捏着信纸,久久站立,仿佛化作了书房里的另一尊雕塑。窗外的光移动着,掠过他僵硬的侧脸。他能想象,恩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如何在被迫完善那吸血模型的同时,清醒地预见其滔天危害,却身陷囹圄,无力阻止。那份清醒的痛苦,远比懵懂的死亡更加残忍。
公孙策无声地走近,看到了包拯手中的信,也看到了他脸上那复杂到极点的神情——有悲痛,有愤怒,更有一种深沉的、了然的哀伤。
“大人……”公孙策轻声道。
包拯缓缓抬起眼,将信递给他。待公孙策迅速浏览完毕,脸上露出震惊与恍然时,包拯才用一种低沉而沙哑的嗓音开口:
“他用自己的死……”包拯的目光穿越了墙壁,落在虚无的远方,仿佛看到了恩师最后那孤独而决绝的身影,“为我们留下了最后的线索,也将自己变成了这盘棋里,最不起眼却又最关键的一枚‘死子’,吸引了所有追查的视线。”
他停顿了一下,喉结滚动,像是在吞咽某种极其苦涩的东西。
“这才是他……最痛苦、也最无奈的……计策。”
以生为饵,以死为局。王延龄用他经济学巨擘的智慧,策划了自己的人生终章。他不是叛徒,他是陷入蛛网后,不惜燃尽自身,为后来者照亮道路的……殉道者。
书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雨墨红着眼圈,紧紧攥着记录真相的笔。展昭按剑而立,脸色铁青,眼中的杀意化为更沉郁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