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根脉之战(2 / 2)

他请求成立的,不是一个光耀门楣的显赫官职,而是一个隐藏在阴影中的新部门——“皇城司文脉卫”。它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查案破案,而是稽查文化渗透,甄别思想颠覆,监控可能影响文明根脉的异动。他从一个明察秋毫的法官,主动选择成为文明根基下,一个不为人知的“守夜人”。

皇帝凝视他良久,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赞赏,最终化为一声长叹和坚定的支持。“准奏。”

数月后。

汴京城内,一条书肆林立、纸墨飘香的小巷深处。这里没有气派的门楼,没有肃立的石狮,只有一扇看似寻常的乌木门,连块牌匾都没有挂。

门内,别有洞天。

房间内光线偏暗,四壁皆是顶到天花板的书架,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献、典籍、市井小说甚至商旅笔记。空气里弥漫着陈旧纸张、新墨和淡淡茶香混合的奇特味道。公孙策坐在一张宽大的书案后,指尖拂过一卷刚刚送达的、来自波斯的羊皮纸文献,眉头微蹙,似乎在甄别其中的信息。他的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文字间沉睡的智慧或陷阱。

阴影中,展昭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就着一盏孤灯的光芒,细细擦拭着他的巨阙剑。灯光勾勒出他专注的侧脸和剑身上冰冷却流畅的纹路。他的存在,让这个充满书卷气的空间,平添了一份内敛的、足以斩断一切有形威胁的锋芒。

雨墨则伏在另一张稍小的案前,秀气的笔尖在宣纸上快速移动,记录着今日从各处茶楼酒肆、勾栏瓦舍收集来的流言蜚语、民间舆情。在她看来,这些看似无稽的谈资,有时比正式的公文更能反映思想的暗流。

包拯静立在窗边,目光透过细密的竹帘,望着小巷里来往的学子、书商,听着那隐约传来的、关于经义辩论的嘈杂声。他的绯色官袍换成了深青色的常服,身影融入了这静谧而紧张的氛围中。

“刀剑能守住城墙,”他轻声道,声音低沉,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是说给这间屋子里所有的同伴听,“但只有思想,能守住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东西。”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沉湎古籍的公孙策,擦拭利刃的展昭,记录流言的雨墨。

“这场战争,”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磐石般的坚定,“从未结束。”

雾气从那扇无名的乌木门,升上小巷,越过层层叠叠的书肆屋顶,俯瞰华灯初上、星河般璀璨的汴京城。万千灯火在历史的夜幕下闪烁,明灭不定,仿佛文明与野蛮、智慧与蒙昧、坚守与侵蚀之间,那场永恒交锋的、无声的烽火。

而守夜人,已然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