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宾脸色骤变,厉声道:“胡说八道!妖女血口喷人!”
“血口喷人?”萧绾绾猛地转向他,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张相国!张大宾!你可还记得,二十年前,那个替你往来传递,将大宋边军动向、朝堂机要,一次次出卖给辽国枢密院,最后却被你为了灭口,亲自设计出卖,导致全家被辽人追杀,尸骨无存的宋使副使——萧远吗?!”
她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泣血的控诉:
“他是我父亲!我随母姓萧!你腰间那枚从不离身的羊脂白玉佩——”
她伸手指着张大宾腰间,那枚与令牌缺口吻合的玉佩,
“——就是他临死前,从襁褓中的我身上拽下,拼尽最后力气塞给我母亲,让她带着我,来找你……复仇的信物!他说,‘拿着它,去找张大宾,问他,为何要如此对我们!’”
她潜入汴京,经营忘忧阁,参与“春水计划”,核心目标并非单纯为辽国盗取布防图,更是为了接近张大宾,收集他通敌的证据,完成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复仇!张大宾,这个看似忠良的国丈,才是隐藏最深、长期与辽国勾结,出卖情报以换取对方支持他专权夺位的双面巨奸!
大殿之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大宾瞬间惨白、冷汗涔涔的脸上,以及他腰间那枚突然变得无比烫手的玉佩上。
真相,以最残酷、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轰然洞开。
萧绾绾的话语,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垂拱殿炸开了锅。那枚曾象征身份与温润的玉佩,此刻在无数道目光的聚焦下,变成了通敌叛国的铁证,烫得他几乎站立不稳。他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试图辩解,但那些精心编织的谎言在萧绾绾泣血的控诉和公孙策早已准备好的、指向他与辽人资金往来、以及他利用职权泄露边军情报的辅证面前,苍白得如同纸糊的城墙。
“陛下!臣……臣冤枉!”他跪倒在地,声音凄厉,却再也无法打动御座上那双深邃冰冷的眼睛。权势构筑的高塔,在真相的惊雷下,轰然倒塌,只剩碎屑与尘埃。
就在禁军上前要将面如死灰的张大宾拖下去时,萧绾绾缓缓站直了身体。她脸上没有任何大仇得报的快意,只有一片荒芜的平静。她看向包拯,那个一路将她逼至绝境,也间接助她完成复仇的男人,嘴角扯出一个极淡、极破碎的弧度。
“包大人,”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这浊世……配不上你的清白。”
话音未落,一缕黑血已然从她唇角溢出。她早已在齿间藏了剧毒。身体软软倒下,那双曾倾倒众生的美眸,最后望了一眼这富丽堂皇却肮脏不堪的大殿,渐渐失去了所有神采。她以这种决绝的方式,为自己充满仇恨与算计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包拯站在原地,看着张大宾被拖走,看着萧绾绾香消玉殒。赢了,他扳倒了一个潜伏极深、危害巨大的国之巨蠹。可胸腔里没有半分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近乎窒息的疲惫与悲凉。正义得以伸张,却是以一场延续二十年的悲剧和数条人命为代价。
案件的收尾,带着浓重的政治权衡色彩。张大宾罪证确凿,抄家罢职,等候发落。包拯因“破案有功,揭发巨奸”,得到了一番口头的嘉许。然而,紧接着的调令,却将他平调至了一个更为清闲、几乎接触不到核心权力的部门。理由冠冕堂皇:“办案过程多有激进,牵涉过广,宜暂离漩涡,静心理政。”
皇帝在私下里,对身边最亲信的老宦官喟叹:“包拯是柄利刃,能斩妖除魔。却也是柄孤刃,过刚易折,伤人,也可能伤己。要用,更要……防。”
细雨不知何时又下了起来,淅淅沥沥,冲刷着皇城的朱墙碧瓦。包拯一步步走出沉重的大殿,冰凉的雨丝落在他脸上,混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顺着下颌滑落,浸湿了半旧的官袍。他仿佛能感觉到那来自最高处的、审视与忌惮的目光,如同这无处不在的雨,冰冷地贴在他的脊梁上。
一把油纸伞悄然移到他头顶,遮住了绵密的雨丝。是公孙策,他依旧是一副疏懒的样子,眼神却通透如镜。
包拯没有回头,也没有说话。他停下脚步,站在长长的汉白玉阶上,回头望去。巍峨的宫殿在雨幕中显得模糊而深邃,像一头蛰伏的、吞噬了无数理想与尸骨的巨兽。那里面,有忠诚,有背叛,有光明,有更深的黑暗。
他眼中,三年前那个坚信法理如钢、可正乾坤的年轻人最后的影子,终于彻底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了规则与人性复杂底色后的沉静,以及一种更为坚定、哪怕前路孤绝,亦要砥砺前行的决绝。
雨,还在下。前方的路,雾霭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