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2 / 2)

刘照天知道,受自己这只蝴蝶的影响,这一次的股灾比前世更加惨烈。

沉吟许久,他最终无奈地发出了“收手”的指令。

这实属他的无奈之举。一来他的身份确实特殊,不宜做出赶尽杀绝的事。

他终究是公众人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便资金合法,有时民粹情绪也令人畏惧。何况此次金融业受创颇深,难免有人心怀怨怼。

刘照天赚得越多,那些人就亏得越多。从别人身上割肉,又怎能指望对方毫不介怀?

其次,香江股市已跌至谷底,虽有空头势力介入,但跌幅终究有限。

虽然还能多赚几亿,但与激起香江市民公愤相比,仍是得不偿失。

刘照天下达指令后,又嘱咐了小李几句,便离开大户室。

经过交易大厅时,他未理会场内百态,只寻了条安全的通道离开。

交易所周围不断有人轻生跳楼,如同下饺子一般。

如今警车与救护车都远远避开,只有敬业的记者仍头戴安全帽,冒险采访瘫坐在地的股民。

媒体人的底线实在过低,不仅屡屡揭人伤疤,还不停煽风点火。

他们岂不知后果?那些尖刻言语不仅加剧股民恐慌,更促使更多人选择轻生。

可他们仍毫不犹豫地做了,每一分钱都带着血丝……

股灾来临之际,港府高层、各大银行与城中富豪也展开激烈讨论。

但结果显而易见,几次小规模救市如石沉大海,未能掀起波澜。

谁都明白股灾中现金流最重要,因此众人不过是表面应承。

直至次日中午,平仓工作方告完成。

三十多亿港币转入专款账户。

扣除三亿多借款,他手中的现金流已达惊人的二十六亿多。

整整二十六亿!这年代许多小国的外汇储备恐不及此数。

放眼整个香江,除汇丰与渣打银行外,他相信无人拥有如此庞大的现金流。

随后他从银行兑取一千万现金,亲手分发给每位操盘人员。

就连负责餐食的工作人员也收到了三万元红包。

这大半年布局中众人尽心竭力,其中也未尝没有封口费的意味。

待众人离去,刘照天才将一张三百万支票递给小李。

虽经再三推辞,小李最终在他的坚持下收下了支票。

这个疑似小密探的小李,刘照天也给了他最高额度的奖金,一共1.9。

既是因为他劳苦功高,也是为了收买人心。

随后,刘照天将注意力转向股市的当前走势。

短短不到两天,股市已经跌了超过百分之三十。

刘照天清楚不能再等,因为这次股灾更多是人祸而非天灾。

他必须尽快抄底,防止那些绩优股的大股东自行托市自救。

与内地取得联系后,双方迅速达成共识:“不惜一切代价救市”。

眼下确实是抄底的好机会,香江几乎所有企业都受到波及,这时即使不做太多分析,也很容易分辨出公司的优劣。

而且救市不仅能提振股民信心,还能赢得不少好感。

刘照天先是将渠道商的本金还清,又按最高过桥利息,付给他们两千万利息。

尽管对方没有主动索要好处,但刘照天不能不表示。毕竟没有人会嫌钱多。

现在他账户里还有二十六亿多的现金。

其中二十五亿,他打算用来抄底。

而对外,他只会宣称动用十亿港币进行救市。

他想在公众面前撇清自己在股市中捞金的行为。因为“十亿现金”这个说法,很多市民都曾听过。

内地方面也决定大举投入,实际拿出四十亿港币救市,对外则宣称是五十五亿资金。

数额不变,只是说法不同,双方各取所需。

刘照天将资金转入特定账户之后,

他私人账户里的现金只剩一亿出头。

虽然现金变少,但他相信,未来在香江的根基会因此更加稳固。

他总不能只抱着银行账户里几十亿的数字装模作样,钱只有花出去,才有价值。

正好,他可以趁此机会将之前看好的多支股票收入囊中。

……

交易广场周围,许多情绪低落的股民仍不死心,期待 或银行公会能出资解救他们。

然而他们没等到这些机构的消息,

却等来了刘照天联合华信与中投,出资六十五亿救市的消息。

在大多数香江人眼中,华信代表的就是内地资本。而内地长期以来给他们的印象是贫穷,没想到这次竟拿出如此巨额资金。

不少股民重燃希望,觉得有这笔资金注入,自己或许也能解套了。

虽然六十五亿与股市蒸发掉的几百亿相比仍有差距。

但目前股市却几乎见不到买家身影,人们只求有人接盘,哪怕亏损也愿意脱手!

最终,不知是内地救市的言论带来了信心,还是那六十五亿资金真正发挥了作用。

随着资金缓慢流入,香江股市整体逐渐显现回升势头。

不仅普通股民,就连期待市场复苏的财团与机构也乐见其成。

但刘照天将所有资金投入股市后,却发现实际形势远不如他所预期。

尽管他们重仓的公司股价有所上涨,恒生指数却未出现大幅拉升。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彻底颠覆了刘照天的认知。

香江股市之中,究竟藏着多少势力在暗中搅局?

两天后,汇丰及城中多位富豪也纷纷发表救市言论。

然而这次由内地牵头的救市行动,除了《明报》做了相对中立的报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