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1 / 2)

一方面,与普通人合作能减少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分成模式利润更高。刘照天说干就干,立即将相关技术人员叫到办公室,简要介绍了娃娃机的概念。

这些人一听就明白了机器原理。一位电气自动化工程师小心地说道:“刘董,我在倭国见过几次,里面放的不是娃娃,而是糖果、香烟之类的。”

刘照天点头:“不错,这的确不是我的创意,几十年前就有这种产品, 里也有,但普及率不高。我希望把它做成一种玩具,大人小孩都能玩。”

他又追问道:“设计这东西有技术难度吗?”

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技术不难,主要是各部件的协同工作需要长时间调试。”

刘照天一锤定音:“你们现在开始整理资料,把相关产品买回来研究。我们再自己设计一套,重点优化反应时间和概率控制。”

刘照天清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进行市场推广。

各地采购的样机到位后,在技术团队的协作下,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三台工程样机的制作。

刘照天试用后,感觉和后来流行的娃娃机相差无几,但看到成本清单后,却不由得陷入思考。

尽管娃娃机的技术问题已全部解决,但生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核心元件——无论是电路板、中继器,还是电机——都依赖进口,国内工厂目前仅能承担外壳框架部分的制造。

一旦将关键部件替换为国产零件,设备运行便会出现问题:反应迟缓、抓爪抖动频繁。

初期,刘照天计划生产约三四千台。由于产量有限,每个部件都需单独开模,导致单台娃娃机的生产成本高达九百元左右。尽管价格不菲,他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采购环节启动后,刘照天同时着手注册公司、招募销售人员。

半个月转眼过去,厂房内工人已开始组装机器。对于新兴产品而言,市场要么迅速接纳,要么处处碰壁——而娃娃机显然属于前者。

起初,不少小型商铺和便利店对合作持观望态度。刘照天便派销售团队在学生和白领聚集的区域租用几平方米的场地进行试点。

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有人出于好奇尝试,再到短短四五天内出现排队抓娃娃的热潮,转变来得飞快。许多店主目睹实际效果后,纷纷接受了合作提议。

刘照天负责提供玩具和机器,营业收入按三七分成。当商家发现每台娃娃机日收入接近两百元时,市场需求迅速爆发。

几乎每天都有超过五十家新客户签约合作,工厂的组装工人几乎应接不暇。从商场、超市、影院到学校门口,香江各处都摆上了娃娃机。年轻女孩们,以及心中住着少女的人们,纷纷沉迷于抓娃娃的乐趣中。

花了多少钱、抓到几个娃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期待与成功瞬间的喜悦。

抓娃娃风潮席卷香江大街小巷,渐渐成为年轻人约会中的固定环节。趁着这波热度,刘照天增聘工人,实行24小时轮班赶工生产。

所有娃娃机组装完毕,迅速铺向了销售渠道。

不论是销售人员还是刘照天,都没想到娃娃机的销售如此火爆。店主们每日收入两百多,而看着业务员带走六七百,越来越多人希望直接从公司购买机器。

得知这一情况,刘照天并未像业务员那般焦虑。三天后,他向各店主发布公告:只需一千三百元,就能拥有娃娃机的所有权,并且厂家还将低价供应毛绒玩具。

公告一出,立即引起轰动。尽管街头巷尾已遍布娃娃机,前来抓娃娃的顾客依旧络绎不绝。此时若购入一台娃娃机,不出四五天便能回本。

三天后,刘照天将渠道上的四千多台娃娃机全部变现。他清楚,分成模式收益更高,而直接销售每台利润仅约四百元,但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市面上已出现高仿山寨机——娃娃机技术门槛不高,拆解一台便知原理。能有两个月盈利期,刘照天已感庆幸,毕竟零件开模最耗时。

赶在山寨厂商大规模入市前,刘照天清空了所有库存,此时已高枕无忧。而那些山寨厂商看到公告后却陷入困境:虽然结构简单,但所有电子电气设备均需进口,关键部件皆需开模,单件开模费用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他们不敢像刘照天那样一次性生产四千多台,开模成本分摊到几百台机器上,每台造价已高达一千四百元左右——生产成本竟比刘照天的售价还高。部分人的山寨计划就此夭折。

一些反应快、行动迅速的人虽已将零部件备至仓库,却因售价无优势且无低价玩具供应,只得被迫放弃香港市场。

刘照天在生产机器前已申请相关专利,但专利认证短期内无法获批。

即便他坐拥足以匹敌南山必胜客与龙岗无敌手的律师团队,此时也毫无用武之地。

为防被山寨厂商偷袭,他只能釜底抽薪。

此时香江本土已无山寨厂商的生存空间。

刘照天也追随山寨厂商的脚步,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其他国家。

他生产的娃娃机天然契合他的渠道网络。

刘照天又采购了八万多套娃娃机零部件。

因数量庞大,他已能将成本压缩至每台六百元左右。

于是他以每台九百元的价格批发给渠道商。

一时间,仿佛整个东南亚都掀起抓娃娃热潮。

不得不说,刘照天在这轮短平快的操作中获利颇丰。

三个月后,日活影视启动融资,刘照天带着八千万港币与一往无前的气势亲赴日本。

情况与刘照天预估的相差无几。

日本经济日趋活跃,尤其地产行业持续升值。

因日活影视旗下拥有部分自有物业,

地产升值将其公司估值推高至五亿七千万。

但前来投资的大型机构寥寥无几。

多数大机构看不上他们所经营的偏门生意。

有意投资的多是看好日本地产行业,

认为即便主业不盈利,只要地产还在,投资便不算亏。

而刘照天的理念与大多数人恰恰相反。

他此行的目标正是日活的影视制作业务。

因此他与公司管理层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