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2 / 2)

据说这两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经常成为报纸与漫画爱好者热议的焦点。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即便刘照天把漫画行业做到极致,最多也只能达到黄玉郎的规模。

投入与产出根本不成正比。

因此目前大多数人对动漫的认知,除刘照天外,都显得相当肤浅。

一部优秀动漫足以成就一家公司,这确实是个被许多人忽略的巨大金矿。

从漫画到动漫,再到真人版电影,加上周边产品开发,构成了一条极其庞大的产业链。

仅仅一部《变形金刚》就创造了上千亿美元的产值,而且未来还将持续创造财富。

这只不过是一部动漫而已!

若能多打造几部这样的作品,必将成为扬名立万与赚钱盈利的利器。

因此刘照天打算根据后世看过的漫画,为编辑团队提供故事大纲。

随后将具体创作交由画家和编剧完成。

只需遵循一个原则:好人永远获胜,坏人永远打不倒。按照这个逻辑,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他计划今年上半年就让漫画面世。只要市场反响良好,就继续从倭国大规模引进人才。

处理完相关事宜后,他便匆匆离开,因为当天还有其他要事。

虽然挂着顾问头衔,但娄晓娥帮刘照天成立的那家玩具公司,他至今从未踏足。

当他与娄晓娥走进公司会议室时,不大的房间里已坐着十余人。

娄晓娥简单向刘照天介绍了在场人员。

见到刘照天现身,众人都颇感意外。虽然早就听说公司有位顾问,但没料到竟是刘照天本人。

尽管不清楚这家公司与刘照天的具体关系,但只要薪资待遇优厚,不强制要求收集情报,谁还会在意其他细节呢。

刘照天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没有多作解释,简单寒暄几句后,便直接翻阅起桌面的法宝设计图。

由于前期已向娄晓娥交代过设计思路,加上团队成员能力不俗,图纸基本符合他的预期。随后他提出几点修改意见,便离开了会议室。

今日娄晓娥似有要事相求,若非太过棘手,他打算应下。毕竟在他眼中,娄晓娥是个得力的助手,不仅熟悉香江,办事也颇为高效。

二人落座后,不待刘照天开口,娄晓娥便告知家中酒店已转让的消息。听她叙述才知,酒店竣工后尚未装修,就被一位意图进军酒店业的富豪高价收购。价格合适,娄晓娥也有意出手,交易迅速达成。

偿还银行三千多万贷款及刘照天一千万后,她们手中仍余两千多万现金。此次邀刘照天前来,一是让他了解玩具公司近况,二是请教内地发展应选择何种行业。

刘照天直截了当问道:“你打算投入多少资金?”

娄晓娥沉吟道:“这次我们举家迁回内地,香江的店铺和生意都会处理掉,预计能筹集五六千万现金。”

见娄晓娥决心破釜沉舟押注内地,刘照天不禁暗赞其魄力。这笔资金在香江虽不算巨富,若全部投入内地,堪称巨额。即便香江顶尖富豪,对内投资也不过数千万规模。

刘照天略作思索,说道:“俗话说做生不如做熟,我建议还是从本行入手。”随即吐出二字:“服装。”

娄晓娥闻言略显诧异。她对纺织行业心有余悸,从业六七年亏损了六七年,虽积累丰富经验,仍觉心中无底。

她深知刘照天是棵值得依靠的大树,也相信他的判断。因长期关注刘照天动向,他在内地翻云覆雨的事迹,她大抵了然于胸。

通过这次经历,刘照天的真正实力才被深刻认识到。

尽管不完全认同他的行事风格,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过人之处。

一边是带着亿万财富远赴香港,十年间资产缩水至五千万;另一边是白手起家,毫无背景依靠,回京后竟能独自对抗一股势力。

不论是否冲动,刘照天的能力确实无可置疑。

虽然对刘照天抱有信心,娄晓娥仍希望从他那里获得更多保证。

察觉娄晓娥的神情,刘照天立即明白了她的顾虑。

他问道:“在你看来,香港是什么?”

见娄晓娥面露不解,刘照天直言:“香港不过是内地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口。仅凭这一扇窗,便能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这正说明内地蕴藏的巨大潜力。”

“当今世界,哪里还能找到像华夏人这样勤劳朴实的劳动力?哪里还有这样技艺精湛却薪酬不高的地方?哪里能寻得比内地更低的物价?”

见娄晓娥摇头,刘照天继续道:“只要在内地设厂,利用低廉的人工和物料成本,你的批发价甚至能低于别人的出厂价。这样的优势,别人拿什么和你竞争?”

看着娄晓娥逐渐舒展的眉头,刘照天打趣道:“说不定再过些年你回香港时,那些纺织业的前辈都要看你的脸色行事。”

这并非夸大其词。娄晓娥敢于押注国运,华夏必将回报她的信任。

在许多人眼中,如今的香港繁华似锦。刘照天也承认香港当下的繁荣,但他认为此地缺乏未来。

未来的香港,除了高昂的地产价格,再无值得称道之处。

娱乐业早在九十年代就已衰落,十年后更因某事件一蹶不振。

港口优势也逐渐丧失。为维护香港繁荣,内地牺牲自身利益不在附近建设港口,即便如此,香港港口仍从首位滑落至第七,吞吐量仅上海的三分之一。

电子产业更是乏善可陈。即便初现萌芽,在获得大量补贴扶持后,竟沦为地产商空手套白狼的工具。

而作为支柱的金融业,全靠内地公司持续上市支撑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