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生态区的穹顶模拟着母星地球的黄昏景色,橘红色的暖光洒在精心修剪的草坪和潺潺的人工溪流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失真的宁静与美好。这里是联盟核心腹地中最安全、最舒适的所在之一,也是许多在“守望纪元”开启后出生的新一代——“星海之子”们主要的成长与活动空间。
与他们的父辈、那些亲身经历过噬星菌战争、见证过寂灭潮汐真相、并在沉重使命感驱动下投身于宏大守望工程的人们不同,“星海之子”们的成长背景相对“平和”。
他们从小就知道宇宙有尽头,文明有终局。但这真相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个遥远的、课本上的概念,一种笼罩一切的背景音,而非切肤之痛。秩序锚点网络稳定运行,将最直接的威胁阻挡在看不见的深空之外。“摇篮”和各大居住星球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生活保障。他们未曾经历过资源匮乏的恐慌,未曾直面过文明顷刻覆灭的危机。
这种被高度保护下的“和平”,催生出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的心绪。
在生态区边缘一家极具设计感的咖啡馆露台上,一场小型的聚会正在进行。聚会的主角是凌,一位刚满二十标准岁的人类青年,父母都是联盟资源调配部的工程师。他的朋友来自不同种族——有触须轻摆的卡拉森少女汐,有皮肤闪烁着微光、来自某个光合作用文明的烁,还有几位同样年轻的人类同伴。
他们面前的桌上摆放着利用最新生物合成技术制作的、口感近乎以假乱真的“咖啡”和精致点心。空气中流淌着轻柔的、由AI根据他们集体情绪偏好实时生成的背景音乐。
“……所以,我真的受够了,”凌晃动着杯中琥珀色的液体,语气带着一丝慵懒的抱怨,“家里老头又念叨了一晚上,什么‘生存不易’、‘要珍惜时光’、‘为守望贡献力量’……翻来覆去就是这些。好像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时刻准备着牺牲一样。”
“同感,”烁的皮肤闪烁频率加快,表示赞同,“我申请参与‘星尘探秘’项目——就是那个用新型探测器扫描古老星云寻找宇宙早期信息痕迹的计划,多浪漫!结果审核没通过,建议我‘优先考虑参与方舟物资调度或生态维护等基础保障工作’。说是更符合当前文明需求。真是……乏味透了。”
汐的触须轻轻卷起一块小点心,发出细微的、带着些许共鸣的声音:“我的艺术创作课导师也说,现在联盟鼓励的创作主题过于集中了。‘守护’、‘牺牲’、‘悲壮’……当然这些很重要,但艺术不应该只有一种表情。我们连表达一点轻快的、迷茫的、甚至只是单纯关于‘美’的感受,都好像有点……不合时宜。”
一个穿着时髦、发型夸张的人类女孩插嘴道:“就是!为什么不能开心一点?既然终点都一样,为什么不能把现在过得精彩些?你们看‘星环时尚’发布的新一季虚拟服饰了吗?那才叫生活!而不是整天穿着灰扑扑的制服,计算着能量配给度日。”
他们的谈话,轻松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虚无,追求个性与当下体验的渴望,与联盟整体沉重、奉献的基调格格不入。他们尊重父辈的付出,感激锚点网络的保护,但内心深处,一种“被宏大叙事绑架”的轻微反抗感,以及对自身个体生命价值的困惑,正在悄然滋生。
他们是被守护得很好的一代,也是因此难以完全理解“守护”二字背后全部重量的一代。
不远处,几位年纪稍长的、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看着这群年轻人,眼神复杂。有理解,也有难以掩饰的忧虑。
“唉,跟他们说潮汐探测前线又损失了三名志愿者,他们可能只会‘哦’一声,转头就去讨论最新款的沉浸式游戏了。”一位手臂仍是机械义肢的老兵叹了口气。
“不能全怪他们,”另一位学者模样的女性摇摇头,“我们拼尽全力,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不必像我们一样,时刻活在恐惧和牺牲里吗?只是……这种‘和平’,似乎也让他们失去了些什么。”
这种代际之间的微妙隔阂与认知差异,如同无声的暗流,在联盟看似团结的表面下缓缓涌动。它不涉及背叛,也并非对立,更像是一种因生存经验断层而导致的、自然产生的理念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