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的防御等级依旧维持在最高级别,能量护罩上的几何纹路缓慢流转,如同巨兽未曾松懈的鳞甲。但内部的气氛,却因岩裔使团的即将到来,而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紧绷与期待。
这不是欢庆,更像是一场高度戒备下的精密外科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两个文明之间那坚不可摧的隔阂与猜疑。
核心区内,林烬短暂休整后,再次将大部分心神沉入对源核碎片的压制中。那块“基石”在经历剧烈共鸣后,虽暂时平静,却像受了刺激的猛兽,愈发躁动不安,需要他持续以混沌之力进行安抚和约束。他无法亲身参与接待,便将一切外交事务全权交由明心道人,只留下一句话:“保持警惕,守住底线。”
明心深感责任重大。他坐镇主控制室,苏萤与艾拉·星语者从旁协助,艾拉(AI)则统筹全局监控与后勤保障。所有参与接待的人员都经过严格筛选和背景核查,尽管他们都知道,如果内部真存在万年前潜伏的“清洗派”,这种核查可能毫无意义。
“岩裔使团舰船已抵达柯伊伯带外缘,正在发送识别码及航线确认。”技术员汇报。
“接收识别码,匹配协议。引导其前往三号对接港区。通知接待组,按预定方案A1流程准备。”明心冷静下令。
三号对接港区是“摇篮”最为偏远、防护等级也最高的港区之一,周围布置了多重隐形力场和应急隔离装置,一旦发生变故,可以最快速度将该区域彻底封锁并必要时舍弃。这是必要的防范。
透过观测屏幕,可以看到一艘岩裔风格的舰船正缓缓驶来。它并非巨大的战舰,而是一艘中等体量的、通体呈暗铁灰色的梭形飞船,表面光滑无比,几乎看不到任何舷窗或外部设备,如同被打磨至极致的鹅卵石,沉默而坚硬。它的飞行轨迹精准得如同用尺规画出,每一个微调都符合最优化的数学模型。
“真是……一丝不苟的文明。”苏萤轻声感叹,她能通过光蕈网络隐约感受到那艘飞船散发出的、极度内敛却不容忽视的冰冷秩序感。
艾拉·星语者则显得有些不安,下意识地靠近苏萤一些。岩裔的绝对理性让她想起了“执笔者”文明中那些最固执的派系,勾起了某些不好的回忆。
梭形飞船毫无声息地停靠在指定的泊位,对接廊桥缓缓延伸、锁定。
港区内部,由明心道人亲自挑选的接待小组已然就位。他们穿着正式的礼服,表情肃穆,既展现了尊重,也保持着距离。队伍中混合了人类修士、部分融合了“摇篮”技术的工程人员以及两位作为文化顾问的、较为开朗的光海前哨成员,试图展示“曙光”体系的多元性——尽管这种多元性在岩裔眼中不知会作何解读。
气密门开启。
岩裔使团走了出来。
人数不多,仅有五名成员。他们的形态与之前通讯中见过的代表类似,类人形,但更加高大魁梧,皮肤是深浅不一的岩石质感,灰褐、铁青、墨黑,行走间步伐沉重而一致,仿佛经过最精密的校准。他们穿着同样材质的、毫无装饰的灰色制服,面部表情僵硬,眼神是纯粹的晶体状,闪烁着微弱的数据流光。
为首的使团长,比其他岩裔略高一些,肤色更深,接近黑曜石。他晶体般的眼睛扫过接待小组,微微颔首——一个可能是表示礼节的动作,但看起来更像是一次扫描确认。
“吾乃砾岩·七十四(Gravel-74),岩裔文明特派使节。依据《有限度信息交互协议Alpha版》第3条第1款,递交身份认证及访问权限密钥。”他的声音如同两块花岗岩摩擦,生硬且没有任何情绪起伏,直接切入正题。他伸出手,掌心向上,投射出一段复杂的光码。
接待小组的负责人,一位沉稳的人类长老,上前一步,同样以预定的流程完成认证交接。
“欢迎来到‘摇篮’,砾岩使节。我是明心,负责此次接待与交流。请随我来。”明心道人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港区,做了一个引导的手势。
岩裔使团没有任何寒暄或客套,沉默地跟上全息影像的指引。他们的目光偶尔会扫过港区的结构、墙壁上的纹路、甚至空气循环系统的出风口,仿佛在不断地采集数据,输入某个内部的评估模型。
预定的交流会场被设置在一个高度屏蔽的环形会议厅内。双方落座——一方是柔软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另一方则是岩裔自带的、仿佛直接从飞船上拆下来的坚硬石质座椅。
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某种“非人性”的效率。
“依据协议,本次交流议题一:同步‘回响’信号最新监测数据。”砾岩使节没有任何开场白,直接说道。他背后的一名岩裔成员眼中数据流闪烁,一道数据流直接投射到会议桌中央。
明心这边,也由技术官员提供了“摇篮”监测站捕获的、信号衰减过程中的细微波动数据。
双方的数据在虚拟屏上并排显示,开始自动比对、分析。会议室内一时间只剩下仪器轻微的嗡鸣和数据流划过空气的声音。
“数据吻合度98.7%,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认可你们数据的有效性。”砾岩使节得出结论,“议题二:共享关于‘银白色月牙形舰船’(暂定名:银月之灾)的已知情报及分析进展。”
明心示意,将洛林人提供的空间褶皱坐标、攻击方式描述(省略了记忆水晶探测器部分)以及岩裔之前提到的与“织星者”文明的相似性猜测进行了整合展示。
岩裔使团沉默地听着,晶体眼睛中的数据流高速闪烁。
“我方分析认为,‘银月之灾’所使用的空间褶皱技术,并非天然形成,其稳定性暗示存在高级人工维护体系。其攻击模式——精准生命频率打击,具有高度指向性和‘测试’性质,目的疑似收集不同文明对特定法则或能量冲击的耐受极限与崩溃阈值。”明心总结道。
砾岩使节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内部进行急速计算。然后,他开口:“认可该分析的可能性。补充:我方历史数据库深度挖掘显示,类似‘测试性毁灭’模式,在过去十七万宇宙标准年内,疑似发生六起,目标文明差异巨大,但毁灭方式均呈现‘特异性崩溃’特征,而非无差别毁灭。此前均归类为‘未知自然灾害’。”
六起!时间跨度长达十七万年!
这个消息让在场所有“曙光”成员背后发凉。一个隐藏极深、活动周期漫长、目的诡异的“收割者”或“测试者”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恐怖。
“你们是否追踪过这些事件的源头?或者发现其行为模式背后的规律?”明心追问。
“数据不足,无法建立有效模型。唯一共性:事件发生前,目标文明均曾不同程度地接触或试图研究……高维能量或法则现象。”砾岩使节回答,“‘回响’信号,即属于此类现象。”
交流首次触及了更深层的问题。似乎“银月之灾”的目标,与文明对高等法则的探索程度有关?
“那么,你们对‘回响’信号的清除协议,是否正因为担心它会引来‘银月之灾’?”苏萤忍不住开口问道。
砾岩使节那岩石般的头颅转向苏萤,晶体眼睛似乎微微调整了一下焦距:“部分正确。‘回响’本身性质不明,但其引发的高维能量扰动,极大提升被‘观测’及‘测试’风险。根据风险规避模型,清除扰动源为最优解。”
他的逻辑冰冷而直接:有风险,就消除风险源。至于风险源本身是什么,是否与其他事物关联,不在其首要考虑范围——直到“摇篮”这个“变量”证明强行清除会带来更大风险。
“但现在我们已知,强行清除可能引发更可怕的后果。”明心强调,“合作调查,弄清‘回响’本质、‘银月之灾’的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才是真正的‘最优解’。”
“……数据支持该结论。”砾岩使节略显生硬地承认,“但合作需建立在充分信息共享与统一风险评估基础上。要求共享你们关于内部‘高危存在’(源核碎片)的更多非核心数据,以完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