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抉择的煎熬(2 / 2)

“裂土封疆,予之外将,此乃取乱之道。纵使其初时恭顺,然尾大不掉,日久必生祸端。周之分封,裂之七国,前车之鉴不远矣!”

一位老成持重的参将小心翼翼地道:“督师,或许仙师另有深意?若李闯愿意率部远遁,于我而言,亦是消除了一个心腹大患。合并其地,督师便可专心经营陕西、河南。”

另一位年轻气盛的将领忍不住道:“督师!那李闯能外出,为何我等不能?若督师率我秦军精锐,得仙师神力,未必不能建立比洪承畴更大的功业!何必在此受这窝囊气!” 他对与李自成合并感到极度屈辱。

孙传庭看了那将领一眼,眼神复杂,有欣赏其锐气,也有对其天真的无奈:

“外出?谈何容易。语言不通,地理不熟,粮饷何继?李自成流寇出身,惯于劫掠,无牵无挂。我辈官兵,家小基业皆在于此,岂能轻言弃之?更何况……我等读圣贤书,所学为何?乃为匡扶社稷,守护华夏衣冠!岂能如蛮夷般,一味开拓征伐?”

他这番话,道出了他内心最根本的挣扎。他的忠诚,他的价值观,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中。让他放弃这一切,去未知的领域做一个开拓者,这与他毕生所学所信,是根本背离的。那比杀了他还难受。

“况且,”孙传庭语气沉重地补充,“仙师言明,留下者,需合并疆土,专心治理。此亦非易事。李自成部众,贼性难改,如何整编?其治下风俗,如何同化?此间艰难,恐不亚于对外征伐。”

帐内再次陷入沉默。留下,意味着要忍受与“国贼”共治的屈辱,承担整合的巨大难题,并且永远失去了获得那种超凡力量的机会。外出,则意味着背离毕生信念,前途未卜。

这是一个无比痛苦的抉择。孙传庭缓缓闭上眼睛,脑海中闪过崇祯皇帝的面孔,闪过紫禁城上空的金龙彩凤,闪过洪承畴驾驭玄鹿的威势,最终,定格在他守护了半生的这片山河轮廓上。

“吾辈……终究是守土之臣。”他极轻地,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说出了这句话。这几乎已经表明了他的倾向。

而在云茹临时落脚的一处清幽院落中,郑成功回想起不到一个时辰前的经历,掌心仍因紧张而微微汗湿。

仙师带着他如夜枭般悄无声息地滑过夜空,精准地落在李自成与孙传庭中军大营的帐顶之上。

下方将领们激动的争论、压低的商议,甚至那粗重的呼吸声,都透过营帐清晰地传入耳中。

此刻,他正将这番亲耳所闻向静坐于石凳上的云茹汇报。

“……李总督麾下,如刘宗敏等将领,闻听外出之选项,皆摩拳擦掌,兴奋异常。牛、宋二位谋士虽有风险之虑,但亦认为机遇巨大。王瑾先生更是明确表示,愿追随外出,传播丰饶之道。”

郑成功条理清晰地陈述着,

“而孙督师那边,气氛则沉重得多。其部下有主张外出建功者,但孙督师本人……似乎更倾向于留下,其言语间,对‘裂土封疆’深怀忧虑,且以‘守土之臣’自居。”

云茹静静听着,指尖拂过院中一片新生的嫩叶,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仙师,”郑成功结合这亲身的观察,忍不住问道:“您似乎早已预料到李总督会选择外出,孙督师会选择留下?”

云茹抬眼看了看他,淡淡道:“人性使然。李自成如野火,渴望自由燃烧,吞噬更广阔的天地;孙传庭如磐石,习惯于坚守既定的位置,承载岁月的重量。驱火向外,可焚尽荆棘,开拓生田;留石在内,可稳固根基,奠基于业。各得其所,有何不好?”

郑成功若有所思:“故而仙师此举,并非单纯化解矛盾,亦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顺势而为罢了。”云茹道,“明日,你且看他们最终如何决断。”

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朝阳初升,给雄壮的潼关镀上了一层金边。云茹依旧静坐于石台之上,郑成功侍立一旁。关前空地上,李自成和孙传庭再次率部前来。

与昨日的剑拔弩张不同,今日的气氛更加微妙和沉重。双方人马都沉默着,目光集中在各自的领袖身上。

李自成脸上带着一种近乎亢奋的决绝,眼神明亮,步伐有力,似乎已经迫不及待。而孙传庭则显得更加疲惫,眼窝深陷,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只是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凝重。

云茹目光扫过二人:“想清楚了?”

李自成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回禀仙师!末将李自成,愿选向外之路!愿率麾下儿郎,为仙师、为新世,开疆拓土,传播丰饶之道,将丰饶恩泽播撒于域外!”

他的声音在关谷间回荡,充满了野心与力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孙传庭身上。

孙传庭沉默着,时间仿佛过去了很久。他终于缓缓抬起头,看向云茹,又看了一眼对面意气风发的李自成,嘴唇翕动,最终,用一种极其复杂又有一丝如释重负的语气,沉声道:

“臣……孙传庭……选择留下。愿竭尽全力,治理好合并之地,使之成为仙师新世之基石。”

抉择已定。

李自成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而孙传庭身后的一些将领,则露出了或失望、或松了口气的复杂表情。

云茹微微颔首,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既然选择已定,那么……”

她的话音未落,李自成已经急切地望了过来,眼中充满了对那承诺中力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