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台上的落实和尚并不知道法承禅师非常看好自己。
事实上,他也不需要别人看好。
因为从表面上看,他无门无派,也无师承,只不过是一个乡野小庙里出来的行脚僧。
可实际上,他是一位转世重修了九次的佛子。
第一世,他是佛门第一大派梵音寺的天衡禅师,曾吊打天下佛子。但未成佛,卒。
第二世,他是净世宗的巢灯大师,曾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白月光。也未成佛,卒。
第三世,他靠假真传的身份在无为寺证得金身罗汉,法号尊度禅师。还是没能成佛,卒。
第四世,他当上了六经堂的堂主,法号空空,曾组织过西行取经。可仍未能成佛,卒。
第五世,他再次证得金身罗汉,在灵鹰寺出家,法号癫寂。成佛只差一线,卒。
第六世,他抛家舍业,来到金刚寺,学习百变金刚经,成为了擎天大师,半途出意外,卒。
第七世,第八世都没能修到理想境界。
于是到了现在的第九世,他既是佛门典籍里,佛院派吊打天下野僧的佛院派,也是说书人嘴里,野僧吊打佛院派的野僧。
是净世宗一直想找的白月光。
也是净世宗一直在找的白月光替身。
是佛门假真传故事里的真真传。
也是佛门真真传故事里的假真传。
是他孙子的哥哥。
也是他孙子的爷爷。
他坐在山洞里想了三个月,愣是找不出解决这些关系的办法。
听闻菩提秘境出过一枚悟道树的叶子,他便想借此机会看看否能换来一用。
至于法承禅师投来的橄榄枝,他不感兴趣。
不过,旁边那道士是怎么一回事?
落实和尚颇为惊讶地望向林立。
身为九世佛子,他的佛法造诣不敢说天下第一,但在当下的佛门,绝对是很拿得出手的。
这从他一开口讲经,就吸引来数百听众就可以看得出来。
可是那道士一开口讲经,居然把他的听众都分去了不少。
这太匪夷所思了。
落实和尚一开始还以为对方使用了什么特别的道门法术,可以模拟佛光。
结果仔细一看,才发现对方施展的是最纯正的佛门神通。
那佛光纯的,比法言宗那群专业碎嘴子还要强。
落实和尚心中不由得惊叹一声。
道门竟有如此人才?
自己在墟境竟从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是水土上的差异吗?
还是人种……饮食……文化?
不等他细想,金光寺的和尚宣布第一轮结束。
他当即向听众们告罪一声,便奔那边去了。
这些听众也不着恼,落实和尚虽然看着年轻,但是在墟境的百姓心中却是成名已久的佛门神僧。
他几百年前就已崭露头角,近百年更是四处游历苦修,像当年的癫寂圣僧一样锄强扶弱、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
而且他的佛理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总能用最通俗的语言点透生死迷障,让那些即使不通文墨的人,也能听懂其中的慈悲与智慧。
落实和尚转身下了法台。
这时,金光寺的僧人正叫到他的名字。
第一轮的结果已经出来,吸引听众最多的六十人将进入下一轮。
落实和尚惊讶地发现,那道士居然排在自己后面。
再听小道士跟身边的听众解释,他才知道这道士本事有限,只准备了一本《救疾经》,所以早早结束了讲经。
原来是这样。
落实和尚暗暗点头,这就解释得通了,这道士想必是花了很多心思钻研花活,实际上没有实力维系持久。
通过首轮比试的六十人来到金光寺大殿外,这里有许多衣着打扮不同的僧人,除了金光寺本身的僧侣,剩下的应该是当地九家门派的出色僧侣。
只是出色之人济济一堂,倒也不显得谁最突出。
等众人列队站定,一名身形魁梧、作武僧打扮的青年僧人倏然而至。
他正是金光寺戒律院首座,住持法承禅师的三师弟,法愿大师。
“诸位佛友。”
法愿大师声如洪钟,身形挺拔如苍松,瞬间吸引了全场目光。
“首先,恭喜各位从首轮比试中脱颖而出。接下来,便是本次法会的第二轮——参悟‘无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