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伤员救治(1 / 2)

日军撤退的脚步声彻底消失在夜色中,山洞内却没有丝毫松懈的氛围。林墨刚安排完队员加固防线、清点弹药,就立刻转身朝着临时救治点跑去——那里聚集着十几名受伤的队员和村民,空气中弥漫着草药与血腥混合的特殊气味,让人鼻尖发酸。

临时救治点设在山洞最内侧的干燥区域,地面铺着厚厚的干草,上面躺着几名伤势较重的队员。村民中的老郎中李大夫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为一名腿部中弹的队员清理伤口。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用煮沸过的布条蘸着草药水,一点点擦拭着伤口周围的血迹,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瓷器。

“忍着点,子弹嵌得有点深,取出来的时候会有点疼。”李大夫一边说着,一边从随身的药箱里拿出一把磨得发亮的银质镊子,在火上烤了烤消毒。受伤的队员咬着牙关,额头上渗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只是紧紧攥着身下的干草,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林墨快步走过去,蹲在队员身边,轻轻按住他的肩膀:“小王,别怕,李大夫的医术很好,取出来就没事了。我在这里陪着你。”小王艰难地抬起头,对着林墨笑了笑,声音沙哑地说道:“林姐,我没事……别担心我,先去看看其他人吧。”

林墨心中一暖,又有些心疼。这些年轻的队员,大多才二十出头,本该在父母身边享受安稳生活,却因为抗击日军,不得不扛起枪,在战场上流血受伤。她轻轻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转身朝着其他伤员走去。

“林姑娘,你来得正好,这里有几位队员的伤口需要包扎,我们人手有点不够。”负责协助李大夫的村民张婶迎了上来,她的衣袖上沾着不少血迹,脸上满是疲惫,却依旧眼神坚定。

林墨立刻点头:“张婶,您告诉我需要做什么,我来帮忙。”她接过张婶递来的干净布条和草药膏,学着李大夫的样子,蹲在一名手臂被刺刀划伤的队员身边,开始为他包扎伤口。

就在这时,况国华也走了过来。他刚检查完地下河通道的安全,听说有伤员需要救治,就立刻赶了过来。看到林墨笨拙却认真的包扎动作,他忍不住走上前,轻声说道:“林姑娘,包扎伤口要注意松紧度,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太松又起不到止血的作用。你看,应该这样绕圈……”

说着,况国华蹲下身,接过林墨手中的布条,示范起来。他的动作熟练而沉稳,手指灵活地将布条在队员的手臂上绕圈,每绕一圈都轻轻拉扯一下,确保松紧适宜。林墨看得认真,时不时点头记下要点,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提问,况国华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我以前在军队里学过急救,那时候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没有这么好的草药和干净的布条,很多时候只能用烧过的棉布将就。”况国华一边包扎,一边轻声讲述着过去的经历,“有一次,我的战友腿部中弹,我们在野外没有工具,只能用刺刀一点点把子弹挖出来,他疼得晕过去好几次,醒来后却还笑着说没事,第二天照样跟着部队行军。”

林墨和周围的队员、村民们都静静地听着,眼中满是敬佩。他们没想到,看似普通的况国华,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经历,也更加理解了他对日军的深仇大恨,以及对抗日事业的坚定决心。

“前辈,您当时一定很辛苦吧?”一名年轻的队员忍不住问道。

况国华停下手中的动作,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痛苦,也有坚定:“辛苦是肯定的,但只要能把日军赶出中国,再辛苦也值得。那时候,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结束战争,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现在看到你们这么勇敢,这么团结,我就知道,我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队员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坚定。他们知道,只要像况国华前辈说的那样,团结一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战胜日军,实现和平的愿望。

包扎完伤口,况国华又主动承担起照顾重伤员的任务。他端着张婶煮好的草药汤,小心翼翼地喂给不能动弹的队员;看到队员们因为疼痛难以入睡,他就坐在一旁,轻声给他们讲过去的战斗故事,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李大夫看着况国华忙碌的身影,对着林墨感慨道:“林姑娘,这位况同志真是个好人啊!不仅身手好,还这么细心,有他在,你们对抗日军的信心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