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绝无可能!(2 / 2)

“忠于国土。”

文吏神色肃然,“大蜻学子,更忠于大蜻。”

“嗒。”

贾诩整了整衣襟,毅然迈步而入。

殿内正壁之上,悬挂一幅巨图,高逾一丈,横展三丈,山川河岳铺陈其上,仿佛囊括天地万象。

“呵……”

文吏默默跟入,脸上浮起一丝无奈笑意。

“绝无可能!”

贾诩面色骤变,盯着地图颤声道:“我华夏疆土怎会如此局促?这图究竟是何人所绘!”

“坤舆万国图。”

文吏指向图下方一台圆球状仪器,“纵使先生不信,这也正是天地实貌。

而我们所在之处,便在这方寸之间。”

“不……”

“天圆地方,亘古不变!”

贾诩如遭雷击,浑身僵直。

坤舆万国图、天地仪,彻底撕裂了他的认知。

数十年所学、引以为傲的才识,此刻竟似井蛙观天,渺小可笑。

“文和先生。”

文吏语气复杂:“稷下,乃社稷之基。

大蜻的目光从未局限于十三洲。

正因如此,我们才敢说:大蜻学子,必忠于百姓,必忠于大蜻!”

“可悲啊。”

贾诩喃喃道:“世人皆困于方寸,死守一隅,以为天下尽在掌握。”

“并不可悲。”

“只是眼界所限罢了。”

文吏叹息道:“当年此图初现,兵部学子拔刀立誓,誓拓四方疆土;舰船东出西进,皆标为大蜻辖域。

法家弟子捧律而誓,欲使万民归治;公输院中更是群情激昂,誓造巨舟,远航诸国!”

“哈……”

“哈哈哈!”

贾诩忽然仰头大笑,声音里带着彻悟与苍凉:“直到今日,我才明白学府石碑上的那句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大蜻学子生来便立于高处,不出十年,二十年,天下谁能与之争锋!”

文吏紧握双拳,目光坚定:“大蜻无人可挡。”

“典籍浩如烟海。”

“寰宇广袤无垠。”

贾诩环顾四周,目光掠过层层叠叠的书架,沉声说道:“稷下,社稷之下,这天下,竟尽藏于此殿之中。

王政南,已有代汉而治之志!”

“非也。”

文吏正色道:“这是万民之天下,是万千学子之心之所向!”

“是啊……”

贾诩缓缓转身,步出稷下。

这一日,

太过震撼。

学府碑文的寄语,承载着王炅对天下英才的期许;

稷下之藏,则映照出大蜻吞纳四海的雄心。

民心所聚,学子所志,将士所赴,官吏所守,四海之内,再无势力可与抗衡。

这便是大蜻,

也是王炅希望他亲眼所见的盛世图景。

“父亲。”

府门前,贾穆兄弟三人已等候多时。

“穆儿。”

贾诩强压心中波澜,皱眉问道:“你们不是去各院听讲么?怎这么快就回来了?”

“听不懂。”

贾穆面露窘色。

他是贾诩亲子,自幼研习经义,即便面对当世鸿儒也能应对自如,可大蜻学府的讲授,却让他如坠云雾。

“父亲……”

贾玑涨红了脸,眼中却闪烁着向往的光:“那些学问,简直如同天书一般!”

贾诩默然片刻,苦笑道:“对我而言,或许也是天书。”

“文和先生。”

礼部的文书官解释说:“大蜻学府的学生,都是从学院升上来的。

所教的内容需要有一定基础才能理解。

识字的人可进学院,若是还不识字,就得先去学堂打底子。”

“先生。”

贾穆苦笑说道:“您的意思是,我们眼下连学府的门槛都迈不进去?”

“正是如此。”

那文吏直言不讳,毫不客气地回道。

“哎呀……”

贾穆心头一紧,脱口而出:“长此以往,各地的读书人岂不是要被远远甩开,一辈子也赶不上了?”

“除了大蜻。”

文书官轻轻一笑,意味深长。

唰的一声,贾诩朝着稷下方向拱手行礼,随后说道:“烦请先生替我通报主客司,我想拜见政南将军。

另外,还劳您费心,安排我三个孩子入大蜻求学。”

“可以。”

那位文吏痛快答应。

他本就是跑腿传话之人,只管引路通禀。

至于贾诩一家如何安置,还得往上呈报才行。

一日之间走遍大蜻。

贾诩带着三个儿子,满心震撼难以言表。

百姓安居,市井祥和,天地开阔,青年学子意气风发,挥笔论道。

这是大蜻的繁华盛世,也是千千万万黎民的太平光景,更是乱世中难得一见的希望图景——当然,这乱世还需平定,方能迎来真正的明天。

当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