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自尽身亡(2 / 2)

陆勉颤抖着从玉玺下取出诏书,双手奉上。

“哗——”

袁耀展开那份大仲最后的遗诏,低声念道:

“出身四世三公之家,少时游历洛阳,曾与阿瞒、本初逐狗斗鸡,翻墙窥妇,半生浮沉。

逢乱世得授虎贲中郎,晋汉之后将军,终称帝于寿春,立号仲氏。

今自缢宫阙,以白绫裹残躯,以玉玺换生路。

愿吾儿北去,永不再回头!”

“岳父……”

黄猗瘫坐于地,声音苦涩:“他是以死明志,用玉玺为我们换来活路——北投冀州,切莫回头与大蜻为敌啊!”

“殿下。”

陆勉频频望向殿外,急声道:“陛下已逝,消息压不住多久。

若趁大蜻未攻城,尚可开城请降,换条生路;若再迟疑,恐将玉石俱焚!”

袁耀闭目良久,终是咬牙道:

“开城,献降。”

袁耀擦了擦脸上的泪痕,声音沙哑:“遵父亲临终之言,以白绫裹尸,抬棺离城,用传国玉玺换一线生机!”

“谨遵令命。”

众人垂首应诺,悲声齐应。

大仲王朝。

尚未真正崛起。

不过数月光阴,便已土崩瓦解。

日头高悬,大蜻两支主力军团已在寿春城外布好阵势。

数十台回回炮早已配重完毕,只待太史慈与甘宁一声令下,便可攻城。

谁知就在此时,寿春城门骤然洞开。

“这是何意?”

前线之上,甘宁满脸惊疑。

太史慈也皱眉不解:“莫非袁公路要背水一战?”

“轰隆——”

“轰隆——”

两千余名淮南兵卒列队出城。

一人接一人地放下兵器,脱去铠甲。

待士卒尽数走出,陆勉、黄猗等人抬着棺木缓步而出。

袁耀身穿素孝之衣,双手捧着传国玉玺,一步步走向敌阵,在大军面前跪地,朗声道:“大汉后将军袁术之子袁耀,向政南将军请降!”

“唏律律——”

太史慈策马向前,眉头紧锁:“你小子,莫不是诈降?”

“刷——”

袁耀再度高举玉玺,声音坚定:“大汉后将军袁术之子袁耀,诚心归降政南将军!”

“子义。”

此时,王炅从营中缓步而出。

“主公。”

太史慈与甘宁立即下拜行礼。

“嗒、嗒、嗒。”

王炅按剑前行,立于阵前,居高临下望着袁耀:“你父亲……死了?”

“自尽身亡。”

袁耀低头哽咽,嗓音撕裂:“家父遗命,以玉玺换全城性命。

若将军不允,请许我安葬先父,死而无憾。”

“玉玺?”

王炅伸手接过,迎着阳光细细端详,嘴角微扬:“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方玉石,多少人拼尽家业只为一握。”

“主公。”

甘宁嘴唇轻颤,“小心其中有诈!”

“不必多虑。”

王炅摆手,语气笃定:“袁术乃一方诸侯,出身四世三公之家。

他一生争强好胜,处处要压袁本初一头,岂会以假死脱身?”

“是。”

甘宁这才松了口气。

王炅随手将玉玺抛给身旁的王虎,淡淡问道:“袁公路可有遗言?”

“有。”

袁耀抬头答道:“以白绫覆尸,以玉玺换生路。

望吾儿北去,此生不再回头。

恳请政南将军开恩。”

“吾儿北去……”

“此生不返……”

王炅手指轻叩剑柄,目光落在那口漆黑棺椁上,低声道:“我可以准你们北行。

但出了沛国难保平安,能否过得了兖州,另当别论。”

“纵死无怨。”

袁耀伏地叩首,行最重之礼。

“走吧。”

王炅神色平静:“今日放你,并非因这玉玺,而是你献城之诚,更是念在你父曾为一方名臣。

若有他日疆场再逢,我必斩尽杀绝。”

“谢将军不杀之恩。”

袁耀再次叩首至地。

袁术已死。

寿春未动刀兵,落入大蜻之手。

袁耀携黄猗等人抬棺北去。

那个曾横跨扬州、豫州、徐州的世家望族,就此湮灭于尘土之间。

“主公。”

太史慈望着远去的身影,忍不住开口:“为何放走袁耀?”

“子义。”

王炅目光深远,语重心长:“回回炮能轰塌合肥城墙,却难破寿春坚垒。

此地有淮水环绕,强攻必损兵折将。

袁耀主动归降,正是减少我军伤亡之举。

今日若杀降者,日后谁还敢开城投诚?”

“末将浅见。”

太史慈面露惭色。

“进城吧。”

王炅转身步入帅帐。

王虎则双手捧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乃天下所系之物,纵使王炅不在意,他也绝不敢让玉玺有丝毫损伤。

寿春陷落。

淮南战事终结。

消息不出旬月,传遍四方。

汝南。

平舆城外。

兖州大军驻地。

……

郭嘉呈报军情,震动满营。

“袁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