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火熄了,字还在跑(2 / 2)

夜琉璃靠在陈凡肩头,脸色苍白如雪,咳出一口带血雾气,在空中凝成薄纱般的符印——一枚残缺的净世符。

她指尖微抖,却仍一笔一划完成,低声道:“只要还有人愿意读……我们就没输。”

风过处,纸鸢再度振翼,洒下更多光点。

陈凡低头,看着脚下这片曾埋葬万卷的焦土,心中清明如镜。

知识不死,因为它从来不在纸上,而在人心之间传递;文明不灭,正因为每一次焚烧,都会让火种散得更远。

他缓缓从怀中取出一物——一幅泛黄古图,边缘磨损,题名《生活修真总纲图》。

此图非攻伐之术,亦非长生秘典,而是记载凡人如何以微末之道参悟天地规律:春播秋收合五行,炊烟作息应星辰,就连洗衣劈柴,皆有气机流转之理。

这才是真正的修真根基。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旧书婆三十年来收集封存于“字棺”中的七十二册残卷逐一取出,轻轻覆于图纸之上。

残页触图瞬间,竟无风自动,纸角微微翘起,似有所感。

紧接着,系统冰冷而庄严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周期性唤醒】功能已激活预备状态。目标区域扫描中……待匹配群体认知阈值……」

陈凡没有动,只是凝视着那叠即将苏醒的残卷,眸光深邃。

「检测到文明执念浓度超标,触发‘遗志共鸣’!」

刹那间,《生活修真总纲图》仿佛活了过来,纸面纹理如血脉搏动,墨线流转成河,一股浩渺而温厚的意志自图中苏醒——那是无数无名匠人、田夫野老、走方郎中、织机妇孺用一生践行所凝成的智慧之魂。

“嗡——”

一声低鸣震彻废墟,七道光影自图纸腾空而起,化作七只火影巨鸢,双翼展开,每一只皆呈现出迥异形态:有的羽翼如麦浪翻涌,穗实垂落成字;有的翅骨似针灸铜人经络贯通;还有一只周身环绕算珠虚影,振翅间竟有筹策之声如雨敲瓦。

这不是火焰,是传承的投影。

陈凡仰头望着,喉头滚动,声音低沉却斩钉截铁:“去!把火种播进最黑的夜里!”

话音未落,七道流焰齐齐嘶鸣,破空而去,划出七道璀璨轨迹,宛如星雨坠入人间四极。

北境风雪漫天,戍边士卒蜷缩于简陋哨堡之中。

梦里忽见一褴褛老者持帚为笔,以地为纸,沙哑却清晰地讲授《寒地屯田法》:“冬冻三尺不可耕,然阳气潜行地下三寸,春前掘井引热灰覆土,可提温三日……”他惊醒时,口中竟不由自主默诵出全文,字字如刻。

南岭瘴雾缭绕的小村,一名村妇夜梦白发老妪立于溪畔,手捻草叶,轻语药性:“断肠草非尽毒,配乌梅五钱,反能解蛊。”她醒来泪流满面——这正是她幼年病逝女儿最爱唱的采药谣调。

次日入山,依梦采药,竟真治好了多年顽疾。

更远的断碑谷深处,万年玄铁碑林静默如葬。

忽然,一块早已风化殆尽的残碑底座泛起微光,尘泥剥落,一行小字悄然浮现,墨迹鲜红似血:

“火可焚书,不可焚道。”

无人知晓是谁刻下,亦不知其何时成形。

唯有风穿过碑隙,发出低吟,像是千万亡魂齐声应和。

而在青云宗净典堂幽室内,玄理子独坐灯前,手中玉尺裂纹蔓延,已近乎碎裂。

窗外飘来一片焦纸,轻轻落在他膝上,上面歪斜写着半句农谚:“春分犁不歇,秋后粮满仓。”

他盯着那几个字,眼神剧烈动摇。

良久,他缓缓闭目,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若护道需灭心……那这道,还值得护吗?”

同一时刻,远在焚书旧址,余烬未冷。

阿简突然浑身一僵,手中灵纸“啪”地落地。

他猛地扑倒在地,双耳紧贴焦土,脸色剧变,指尖疯狂划动,仿佛在捕捉某种只有他能感知的节奏——

大地之下,传来一阵阵微弱却持续的震动,像是无数细小的脚步,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