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稻苗长到小腿肚,王二妮往稻田里放了不少鲤鱼和草鱼,这就让大家看不懂了。
老胡的旱烟又抽起来了,他愁啊:“二妮子,你这是在干啥呢,不怕鱼把稻苗给啃了?”
“叔,我这也是做个实验呢,我听说江南那边,都是这么种水稻的,这叫稻香鱼。
等稻苗长大后,这些小鱼就啃不动根部了,而鱼可以吃掉稻田里的小虫子和杂草,排出的粪便可以肥田。
最后收获的时候,咱们不仅可以收获稻谷,还有巴掌大一条的鱼。甭管收购站要不要的吧,但做成鱼干后,好歹也能给家里添道菜呢。”
听她这么一说,伸长了耳朵的众人都激动了,纷纷问道:“是不是真的啊,这方法能成吗?”
“能不能成,我也不知道啊,这不是第一次试么,反正我的地也在这里了,等过段时间,就能看效果了不是?”
“对对对,大家都是种田的老把式了,能不能成的谁都能看出来。”
王二妮也是没想到,就这她都能成为村里最靓的崽,要不是她嫌累,还打算弄出一亩在旁边养鸭子的,也能对比一下,两者谁效果更好来着。
不过,她好像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一台照相机,而别人都不会说嘴,甚至是理解了。
就是这会说这个还太早,怎么也得等国产照相机造出来,再说买的事情吧。
因为这件事,王二妮的试验田一度成为整个村里,最受关注的稻田,甚至比她自己本人还关心这块地。
见状,王二妮反而把精力都放在了旱地上,她准备培育出一种高产又耐旱的玉米,与此同时,最好还能保证口感。
虽然她存了不少种类的优质种子,但培育的这个过程还是不能省的,不过可以作弊。
一亩地分成八等份,一份种现在的母珠,一份种她特意在老家收集到的高产种子。
一份种无意中发现的耐旱种子,剩下的就是两两一组,需要特别照料培育的植株。
五十年代的粮食丰产之路,真是道路曲折而又漫长。
即便是她有作弊器,想要实现大规模的种植,仍然需要时间,只希望能赶得上在粮荒时期推广,好歹少死几个人。
这也是上个世纪,她冲破重重阻拦也要学农学的原因。
都知道自己要穿到五零年代了,还能不做点准备?要是城里的学生,她可以继续走科研的路子嘛。
这个不担心,熟门熟路的,但要是个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农民,她不就只剩下种地了?
瞧瞧,她多有先见之明啊,上辈子学的,这辈子就给用上的,夸张点的说,都没隔夜来着。
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水田上,旱地这边,王二妮的动作就被忽略了,当然,哪怕是注意到了,没到最后出成果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来。
最多,秋收后,大家觉得她种的玉米照顾的不错,那收获比得上积年的庄稼把式了。
今年的秋收,就热闹了,王二妮稻田收获的时候,堪称全村人注目的焦点,整个村里的人,只要能走得动的,上到老下到小,都来围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