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京城的老炮儿(1 / 2)

春晚后台的喧嚣还没散去,镁光灯的余温还停留在空气中,晏明洲脸上的笑意没减,眼角的余光却扫过后台拥挤的人群,演员们还在互相道贺,记者们举着相机穿梭,可他的眼神已经微微沉了下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中山装的袖口。

老炮儿,这词透着浓浓的京城味儿,不是指街头打打杀杀的混混,是那些扎根在体制边缘,靠着父辈人脉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在灰色地带游走的特殊群体。

他们官面上或许查不到像样的头衔,手里却握着隐形的权力,钻政策空子的本事比谁都精,护起自己的蛋糕时手段更是软硬兼施。

“有多不好动?” 晏明洲没追问细节,语气平静得听不出情绪,心里开始快速盘算,能让顾岩都觉得棘手的,背景绝对不简单。

顾岩脸色难看得很,左右看了看确认没人注意他们,才凑得更近,“这么说吧,你看中的王府井那块地,名义上归东城区城建开发公司,可实际上那公司就是几个大院子弟凑钱搞的皮包公司,没什么实际业务,就靠倒腾土地赚钱。”

“领头的叫四爷,真名叫董建军,他爹是当年跟着太祖打江山的老干部,虽然早就退居二线了,但门生故旧遍布京城各个要害部门,从公安、建委到规划委,到处都有能给他递话的人。”

顾岩顿了顿,咽了口唾沫,“这些人油滑得很,明面上你挑不出半点毛病,合同、手续样样齐全,可你要是动他们的蛋糕,他们有的是办法给你使绊子,让你寸步难行。”

晏明洲点了点头,心里彻底有了数,就算顶着爱国标杆和特邀顾问的双重光环,在这座藏龙卧虎规矩比天大的京城里,想顺顺利利拿到核心地块,终究没那么容易。

农历新年刚过,京城还裹在节日的余温里。大街小巷的红灯笼还没摘下,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鞭炮味,偶尔还能听到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

晏明洲再次抵京,待遇与上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再是那辆半旧的上海牌轿车,也不再是简陋的招待所。

市里直接派了一辆崭新的黑色奥迪 100 专程到机场接机,京 A8 开头的车牌在阳光下格外扎眼,一看就是特权车辆。

他被安排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这是当时国内最顶级的接待场所,房间陈设庄重典雅,红木家具透着厚重感,连茶杯都是特制的骨瓷,上面印着隐晦的花纹。

每天前来拜访的客人络绎不绝,各区的区委书记、区长,各部委的干部,甚至还有军队系统的将领,一波接一波地找上门。

晏顾问、晏先生的称呼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满脸堆笑,递上的名片堆成了小山,带来的特产摆满了客厅。

“晏顾问,您看我们西城这块地怎么样?紧邻金融街,交通便利,未来潜力无限!” 西城区的张书记亲自陪着考察,指着地图上的地块,语气急切,“您要是投资,我们区里一定一路绿灯,所有手续优先办!”

“晏先生,朝阳这块地才是黄金宝地!未来这里要建成国际贸易中心,您建商业中心,正好契合规划!” 朝阳区的李区长不甘示弱,拉着他看地块实景,“我们还能给您争取税收优惠,解决员工落户问题!”

晏明洲表面上风光无限,笑容温和地应付着各方热情,心里却门儿清,这些热情背后一半是对他身份的认可,另一半是看中他手里的巨额资金。

他要的不是普通地块,是市中心最具商业价值的黄金宝地,尤其是王府井旁那块,地理位置绝佳,人流量大,建成高端商业中心绝对能成为京城的新地标。

晏明洲很快公开了自己的投资意向,目标直指王府井旁的核心地块。

他抛出的条件,优厚到让区里的领导都激动得差点当场拍板:“第一,所有投资全额由我个人承担,不需要政府出一分钱,不占用公共资金,第二,商场建成后,每年利润的 30% 无偿捐给北京市教育基金,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第三,引进最先进的港式商业管理模式,保证商场运营质量,第四,项目建成后,至少解决三千人的就业问题,优先招聘本地居民。”

这个方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堪称完美,不花政府钱,还能带来税收、就业和公益贡献。

区里市里一路绿灯,各种审批文件以最快的速度办了下来,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都笑着说:“晏顾问,您这项目是我见过审批最快的,没人不支持!”

可就在最后一步,项目提交到市规划委员会进行最终备案时却突然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