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公社来的鸡毛信(1 / 2)

安平县,红旗公社。

天刚蒙蒙亮,公社大院里唯一的电话机,便再次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

值班员小张一个激灵,从冰冷的行军床上弹了起来。

他昨晚被县长那个电话吓得一晚上没睡踏实,生怕再出什么岔子。

他手忙脚乱地抓起话筒。

“喂?这里是红旗公社!”

电话那头,传来县侨办主任那不容置疑的声音:“我是县侨办的刘明,我找你们公社的马书记!”

“刘主任!马书记下乡检查秋收去了,还没回来。”

“那就找你们现在能说得上话的!我跟你们说,今天上午十点,我跟民政的孙局长,要亲自到你们公社,然后去红旗大队!你们立刻安排一个人,在公社门口等着我们!另外,通知红旗大队大队长晏卫国,让他务必在大队部等着,绝对不能离开!”

“是!是!保证完成任务!”小张一边点头哈腰地应着,一边用笔记下了这“最高指示”。

挂了电话,小张感觉自己的腿肚子都在打颤。

侨办主任,民政局长,这可都是县里平时见都见不着的大领导!

今天竟然要联袂下乡,还点名道姓地要找红旗大队的一个农民!

这到底是要出多大的事啊?

他不敢耽搁,立刻蹬上自己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一路狂奔,朝着红旗大队的方向骑去。

此时的红旗生产大队,正沉浸在一片秋收的忙碌之中。

社员们都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挥舞着镰刀,收割着最后一季的玉米。

金黄的玉米棒子被掰下来堆成一座座小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自从去年搞了包产到户,大家伙儿干活的劲头是空前的高涨。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可就全是自己的了!

大队长晏卫国正背着手,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来回溜达。

他一会儿看看东家的玉米长势,一会儿又去西家地里掂掂棒子分量,嘴里还时不时地念叨着:“抓紧点!都抓紧点!看着天要变了,可别让雨给淋了!”

他如今四十八岁的年纪,因为常年风吹日晒,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不少。

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子精明和威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自行车铃铛声。

只见公社的通讯员小张,骑着车子,像一阵风似的冲了过来,车子骑得歪歪扭扭,差点一头扎进旁边的水沟里。

“晏……晏大队长!”小张离着老远就开始喊,声音都变了调。

晏卫国眉头一皱,心里咯噔一下。

公社来人,还这么火急火燎的,一般都没什么好事。

不是上面要加征公粮,就是要摊派什么任务。

“小张,慢点骑!嚷嚷啥?”他板着脸,沉声问道。

小张好不容易刹住车,从车上跳下来,扶着膝盖,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晏大队长……我滴个娘……可算追上你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快!快去大队部!县……县里来电话了!让你等着!”

“县里来电话?”晏卫国的眼皮跳了跳,“什么事?”

“我……我也不知道啊!”小张抹了一把汗,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昨晚,是赵县长亲自打的电话!今天一早,又是侨办的刘主任打来的!说是上午十点,有重要领导要来找你谈话!天大的事!让你千万别走开!”

赵县长?

侨办刘主任?

晏卫国彻底懵了。

他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连公社的马书记都难得见上一面,怎么会惊动县长和局长级别的大人物?

还是侨办?那是什么单位?他听都没听过。

难道是家里哪个小子在外面惹了祸?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里那个不省心的二儿子晏建民,整天不务正业,就知道往镇上跑,跟一帮乱七八糟的人混在一起。

想到这里,晏卫国的脸瞬间就黑了下来。

“行,我知道了。”他沉着脸,对小张点了点头,“辛苦你了,回去吧。”

打发走小张,晏卫国站在田埂上,点了根自己卷的旱烟,狠狠地吸了一口。

辛辣的烟气呛得他一阵咳嗽,但他的脑子,却在飞速地运转着。

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