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银兔(2 / 2)

那裂缝极其狭窄,最宽的地方,大概也就……也就只有一颗大汤圆那么大!对,就是过年时吃的那种,馅料饱满、白白胖胖的大汤圆!别说是一只看起来颇为健硕的兔子,就是一只小老鼠,想钻进去也绝无可能!

我趴在地上,歪着头,努力把眼睛凑到那条缝隙前,使劲往里瞧。里面黑黢黢的,深不见底,什么也看不见。我捡起一根细树枝,小心翼翼地往里探,探进去不到一寸,就卡住了,动弹不得。

这怎么可能?!

我百思不得其解,围着那块大石头转了好几圈,用手拍打着石面,又把耳朵贴上去听,里面寂静无声,没有任何动静。那只那么大的、发着银光的兔子,怎么就从这个仅容一颗汤圆通过的缝隙里钻进去了?它难道是虚无的?是气体?可它明明那么真实,那银光,那红宝石般的眼睛,那跳跃的姿态……

我在那里逗留了许久,直到月亮西斜,山风变冷,才带着满腹的疑团和一丝莫名的失落,一步三回头地走回了家。

这件事,成了我童年最大的未解之谜。我把它讲给小伙伴听,他们大多笑我眼花,或者编故事。讲给大人听,父母责怪我贪玩晚归,说我看花了眼,把月光下的普通野兔当成了宝贝;村里的老人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有的说:“崽儿啊,你是碰到有灵性的东西喽,那是月宫的仙兔,下来办事的,凡人看不透。”还有的说:“那石头缝,看着小,里面说不定别有洞天呢,像《桃花源记》里说的那样,‘初极狭,才通人’,后面就开阔了。”

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但都无法真正解答我心中的困惑。那只银兔和那个石头缝,像一枚奇特的种子,深深埋在了我的记忆里。

时光荏苒,我渐渐长大,离开了落星屯,到城里读书、工作。都市的喧嚣和生活的奔波,让许多童年记忆变得模糊,但关于银兔的那一晚,却始终清晰。它成了我心底一个柔软的、闪着微光的秘密角落。

直到多年以后,我因工作关系,结识了一位研究民俗学和地方志的老先生,姓秦。秦老先生学识渊博,尤其对各地的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闲聊中,我无意间提起了童年这段匪夷所思的经历。

秦老先生听得很仔细,眼睛越来越亮。他呷了一口茶,缓缓说道:“你这经历,听起来离奇,但在我们这一带的古老传说里,倒也不是无迹可循。”

他告诉我,在我们家乡那片区域,古时被称为“望月之地”,山中多产一种奇特的“月影石”,据说能感应月华,甚至能与月宫产生某种微妙的联系。而关于玉兔的传说,除了广为人知的捣药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

“相传,月宫玉兔,并非只有一只,”秦老先生的声音带着一种讲述古老故事的悠远感,“它是一个族群,负责守护月亮的‘清辉’和‘净念’。偶尔,会有年幼的、或者特别调皮的小玉兔,顺着月华流淌的轨迹,偷跑到人间来玩耍。它们并非实体,而是‘月精’所化,是纯粹的能量体,形态可随心意变化,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能量体?聚散成形?”我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对,”秦老先生点点头,“所以你看到它银光闪闪,那是月华凝聚的光辉。它引你追逐,或许并非恶意,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也可能……是你身上有什么特质吸引了它,比如,孩童的纯净之心?它钻入石缝,并非钻入物理的孔隙,而是它所化的能量流,找到了一个可以回归月宫或者通往它藏身之处的‘节点’。那个石头缝,看似极小,但对于能量体而言,或许就是一个足够宽敞的‘门户’。那块石头,很可能就是一块罕见的‘月影石’,是连接两个空间的媒介。”

秦老先生的解释,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它没有给出一个科学的、物理层面的答案,却在我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记忆层面,提供了一个能够自洽的、充满想象力的诠释。那只银兔,或许真的不是凡俗之物,它选择以那样的方式出现和消失,本身就超越了日常的经验范畴。

去年秋天,我回了一趟落星屯。父母老了,村子也变了许多,通了公路,盖了不少新楼,但后山那片乱石坡,大抵还是旧时模样。

我凭着记忆,独自一人再次走上了那条月光下追逐银兔的小路。时过境迁,景物依稀,费了一番周折,我终于在那面熟悉的石壁下,找到了那块深褐色的大石头。

它还在那里,岁月在它身上又添了几分沧桑的痕迹。我抚摸着冰凉的石头表面,目光落在了那条狭窄的、依然只有大汤圆大小的裂缝上。

我的心很平静,没有了童年的焦躁和不解。我伸出手指,轻轻触摸那道缝隙的边缘,粗糙而坚实。

我忽然不再执着于去想“它究竟是怎么钻进去的”这个问题了。或许,就像秦老先生说的,那是一个凡俗目光无法理解的“节点”。又或许,那晚的奇遇,本就是月光、童心、古老传说与山村秘辛共同编织的一个幻梦,一个独属于我的,关于纯真、好奇与天地灵犀的梦。

我坐在石头旁边,直到夕阳给群山镶上金边。晚风拂过,带来草木的清香。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团银光,在渐浓的暮色里,一闪而过。

那只银兔,它或许一直就在那里,在月光能照到的任何地方,在童年记忆的深处,在每一个相信奇迹的心里。它从一个不可思议的缝隙钻入,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更神秘世界的窗。而那扇窗后的风景,足够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