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点点头,喉咙哽咽。
大学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那所民办学院地处偏僻,师资力量薄弱,同学们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谈论的是最新款的手机和名牌衣服。我像个异类,沉默而拮据。
大一下学期,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所学专业并非我所爱,就业前景黯淡,而父母在工厂日夜操劳,仅仅半年就苍老了许多。我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开始后悔上大学。
清明节,我因路途遥远没能回家。室友们都外出游玩,空荡荡的宿舍里,我独自对着窗外的雨幕发呆。
夜深时,我又梦见了爷爷。
他站在老家村口的石桥上,桥下的河水几近干涸,露出河床上大大小小的石头。爷爷拄着拐杖,指着那些石头说:
“小远,你看这些石头,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可它们能铺成一条路。人生也是这样,高高低低,才能走到对岸。”
我醒来后,窗外已放晴,一缕晨光透过玻璃照在脸上,暖洋洋的。我忽然想起爷爷和那座桥的故事——那是爸爸在我小时候断断续续讲给我听的。
爷爷十岁那年,村里发大水,唯一通往外界的老木桥被冲垮了。村民们被困在村里,无法赶集,无法卖粮,生活陷入困境。
太爷爷是村里的木匠,带着几个年轻人上山伐木,想重建一座桥。不料一棵树倒下时砸中了太爷爷,他当场身亡。
作为长子的爷爷不得不辍学,接过父亲养家的担子。但他心里一直记着建桥的事。二十岁那年,他说服村里人,一起开山取石,建造一座坚固的石桥。
“那时候多难啊,”爸爸曾感慨地说,“没机械,全靠人力。你爷爷带着大家,一锤一锤地凿石头,一担一担地挑砂土,整整干了三年,才把桥建起来。”
“为什么非要建桥呢?”年幼的我问。
“你爷爷说,有了桥,就有了路;有了路,就有了希望。”爸爸摸摸我的头,“他说,再难的坎,只要不放弃,总能跨过去。”
这段几乎被遗忘的记忆,在那一刻变得无比清晰。我终于明白,爷爷的一生,就是一座桥——连接着困顿与希望,承受着重量,却始终坚挺。
从那天起,我不再怨天尤人。我申请了助学贷款,找了两份兼职,学习上也更加努力。大二时,我因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加上兼职收入,基本能负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暑假回家,我去看望爷爷的坟。墓碑上,爷爷的照片依然慈祥地微笑着。我告诉他,我已经理解了桥的意义。
下山时,我特意绕到村口的老石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桥身已爬满青苔,但依然坚固如初。我抚摸着粗糙的桥栏,仿佛能感受到爷爷当年一锤一凿的温度。
站在桥上,我望向远方。桥下的河水潺潺流淌,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对岸,一条新修的公路蜿蜒向前,消失在青山绿水间。
我知道,我也将是一座桥——连接着爷爷的期望与我的未来,承载着家族的过去与明天的可能。而所有的桥,不论高低平陡,都是为了让人继续前行。
那天傍晚,我背着行囊踏上返校的路。走过石桥时,一阵清风吹过,桥头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几片叶子悠悠落下,在河面上激起圈圈涟漪。
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了爷爷,他站在桥的那头,朝我挥挥手,然后转身,慢慢走远。这一次,我没有呼唤,只是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夕阳的余晖里。
因为我知道,桥已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