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299章 年味中的鬼故事

第299章 年味中的鬼故事(2 / 2)

城市的年味淡了许多,但一回到自己家,那种紧绷的、夹杂着疑虑的感觉就松弛了下来。窗明几净,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

晚上,爸爸说:“在舅舅家没吃痛快吧?咱家还有一条好鱼,我给你做了。”

我立刻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也想借此验证些什么。

家里的厨房是明亮的燃气灶,锅碗瓢盆都是用了多年的。爸爸依旧是那套行云流水的动作:杀鱼、清洗、控水、热油、下锅。刺啦一声,鱼皮在热油中迅速收紧,变得焦黄。加入料酒、生抽、老抽、醋、糖,还有他秘制的几味香料,注入开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

很快,那种独属于我们家的、霸道的、鲜香滚烫的香气就占领了每一个角落。这香气与在舅舅家时闻到的似乎同源,却又截然不同。它更浓郁,更富有侵略性,带着锅气,直往人鼻子里钻,勾得肚里的馋虫蠢蠢欲动。

鱼端上桌了。同样是鲤鱼,同样是酱焖,眼前的这一条,却显得格外精神。鱼皮油亮,汤汁粘稠地挂在鱼身上,鱼肉雪白紧实。我深吸一口气,夹起一块,吹了吹气,小心地放入口中。

瞬间,丰富的味道在味蕾上炸开。咸、鲜、甜、香、微辣,层次分明,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鱼肉的纤维感清晰,弹性十足,每一丝都吸饱了浓郁的汤汁。那是一种活色生香的、充满生命力的美味,与舅舅家那盘“被吃过”的鱼形成了天壤之别。

“香!爸,这才是你做的鱼!”我满足地喟叹,连扒了好几口米饭。

爸爸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慢悠悠地说:“这下信了吧?在舅舅家,那鱼是给你姥爷准备的,他尝过了滋味,剩下的自然就淡了。回了咱自己家,这鱼是给我们自己吃的,味道当然就正了。”

我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心中豁然开朗,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那一刻,我不再需要任何科学的解释。味觉是最真实的记忆,也是最质朴的证明。我相信了,真的相信了。

我相信,年三十那天,当我们去坟前呼唤,外公的魂魄,或许真的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跟着我们回到了那个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他坐在我们看不见的椅子上,听着子孙的喧闹,看着熟悉的景象,并且,在初六那天,他真的“尝”了爸爸特意为他做的那条鱼。他带走了鱼的“魂”,那最精华的滋味,留下了形骸,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一个温暖而又略带伤感的提示——他回来过,他一直都在。

这个认知,并不可怕,反而让这个年在我心里有了不一样的分量。它填补了外公缺席的遗憾,让团圆这个词,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我想起在舅舅家那些细微的异样:夜里莫名晃动的灯光,或许是他起身倒水;空椅子上微微下陷的痕迹,或许是他坐在那里听我们聊天;甚至母亲偶尔会对着空气自然地说一句:“爹,您别光坐着,也活动活动。”当时觉得是母亲思念成痴,现在想来,那或许就是最自然的交流。

逝者并非完全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在特定的时节,在亲情的强烈召唤下,他们能够短暂地回归,参与这场名为“年”的盛大仪式。他们吃不了实质的食物,却能汲取食物的“气”或“味”;他们无法开口说话,却能通过种种细微的迹象,让我们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那盘失了鱼味的鱼,就是外公留给我的、最直接也最温柔的“信号”。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收到了我们的心意,他回来陪我们过年了。

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送先人回去的日子。舅舅家又举行了简单的仪式,烧了些纸钱,意思是送外公“回去”了。妈妈回来后说,心里踏实了。

而我,坐在自己家的书桌前,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我回味着初六那盘寡淡的鱼和初七晚上那盘鲜香的鱼,心中充满了宁静的感动。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我们还记得,还在特定的日子为他们摆上一副碗筷,做一道他们爱吃的菜,他们就从未真正离开。

那盘鱼的两种滋味,将会永远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鬼魂的诡异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思念、关于传承、关于生死之间那份温柔连接的民间信仰。它让我知道,在某些时刻,我们所爱的人,真的会跨越那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回家来看看。

而这份相信,让每一个团圆的日子,都充满了更深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