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登基后,嬴政便带着妘姮离开了咸阳。没有仪仗随行,只带了几名亲信护卫,换上寻常富商的衣装,一路向东,再折向南方——这是嬴政第一次卸下帝王重担,以“寻常人”的视角看自己打下的江山。
他们在齐鲁大地看百姓用新式曲辕犁耕作,田埂间满是欢声笑语;在江南水乡见商船载着大秦的羊毛织物、西域的香料往来穿梭,码头边的市集热闹非凡。
每到一处,妘姮都会把见闻整理成札记,详细记录下地方官的政绩、百姓的诉求,甚至是市集上粮价的波动,再让护卫快马送回咸阳。
扶苏收到札记后,总会第一时间召集大臣商议:看到“关东某县县令私吞赈灾粮”,便命陈平派人核查,查实后当即罢免;读到“江南百姓苦于水患,却不知如何修堤”,便让萧何选派水工前去指导——父女俩虽远在千里之外,却仍以这种方式,帮着扶苏完善朝政。
北上的途中,他们特意绕到北境长城。彼时正是秋末,匈奴与大秦的“互市”正热闹,牧民们用羊毛、马匹换取大秦的粮食、布匹,双方商贩讨价还价的声音隔着老远都能听到。
蒙恬陪着他们站在城墙上,笑着说:“自从公主提出‘以粮换羊毛’,匈奴人抢粮的次数少了九成,只剩些零星部落还敢作乱。”话音刚落,远处便传来马蹄声——一小队匈奴骑兵试图突袭互市,秦军哨兵当即点燃烽火,城墙上的士兵迅速列阵,不过半柱香的功夫便将其击退。
嬴政看着秦军娴熟的动作,对妘姮叹道:“你当年定的‘烽火台’与‘屯田戍边’之策,果然管用。”
后来,他们又去了西南。那里山林密布,气候湿热,百越部落仍时有叛乱。
妘姮根据现代地理知识,画出西南地区的地形图,标注出可通行的山道、可引水灌溉的河流;又教当地军民制作“青蒿汁”预防瘴气,用“夯土筑城”的方法加固据点。
扶苏收到策论后,立刻派军前往,依着妘姮的建议推进,不过半年便平定了百越,还在当地设立了三郡,将大秦的疆域又向南拓展了千里。
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嬴政的身体起初还算硬朗,跟着妘姮爬山、坐船,偶尔还会和当地百姓一起下田耕作。
可到了第六年,他开始频繁咳嗽,稍一劳累便会胸痛——幼年在赵国为质时落下的暗伤,终究还是随着年岁增长爆发了。妘姮再也无心游历,当即带着嬴政返回咸阳。
回到咸阳宫的日子,妘姮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嬴政床边。她亲自熬药、喂饭,夜里就睡在床边的软榻上,稍有动静便会惊醒。
往日里清冷挺拔的身影,渐渐变得憔悴,眼下的乌青越来越重,饭也吃不下几口。嬴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只能强撑着精神安慰她:“阿姮,父王没事,不过是老毛病犯了,养些日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