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二战区根据地(2 / 2)

“侦察营前出三里,警戒探路!”

“各营连以战斗队形展开,掩护群众转移!”

“优先携带伤员和弹药,缴获的粮食分给乡亲,笨重物资全部毁掉。”

“动作要快,我们时间不多了。”

没有时间犹豫,军民混合的队伍迅速动了起来。

战士们帮着抱孩子、搀老人,将分到的粮食塞进百姓怀里。

几个半大的小子主动跑到队伍前面带路,他们对这片山林的熟悉程度远超初来乍到的部队。

张大彪看着这扶老携幼的景象,眉头拧成了疙瘩,凑到丁伟身边低声道:

“旅长,这……这拖家带口的,咱们的行军速度……”

丁伟何尝不知带着妇女幼儿是兵家大忌。

丁伟望着眼前这些衣衫褴褛、目光殷切的百姓,深吸一口气,打断张大彪的话:

“少废话!没有老百姓,我们就是无根之萍。

能救一个是一个。

告诉战士们,就算是爬,也要把乡亲们安全带进山。”

“老刘,组织政工人员和卫生队,照顾好乡亲,尤其看好孩子,别走散了。”

队伍开始出发往山里去了。

起初还显混乱,但在各级营连排长指挥员和骨干的不断招呼、组织下,逐渐稳定了下来。

青壮在外,老弱妇孺在中间,战士们前后护卫,侦察兵如同警惕的触角,在队伍前后左右游弋。

身后远处,已经隐隐传来了日军摩托车的轰鸣和零星的枪声。

那是殿后的侦察小组在和鬼子先头部队交火。

“快!快走!”

催促声在队伍中传递。

一位母亲抱着婴儿步履蹒跚,眼看就要掉队,一名年轻的战士二话不说,将背着的弹药箱递给同伴。

一把接过孩子扛在肩上,另一只手搀住母亲,奋力向前。

旁边一个老大爷气喘吁吁,也被两名战士一左一右架着胳膊,几乎是脚不点地往前赶。

进入山林,道路愈发崎岖。

但到了这里,八路军队伍就像是鱼入了水。

在熟悉地形的乡亲指引下,队伍钻进密林,绕过险路,很快便将追兵远远甩在了身后。

队伍前进至九龙山,终于得以短暂休整。

乡亲们瘫坐在地,脸上带着后怕,也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

战士们则立刻占据四周制高点,建立警戒。

丁伟和刘文英走到乡亲们中间。

“丁旅长,刘政委,多亏了你们啊!”

那位老者再次上前,紧紧握住丁伟的手,老泪纵横,

“要不是你们,我们全村……今天就都没了啊……”

“老人家,乡亲们,这里还算是安全。”

刘文英提高声音,

“愿意参加民兵、跟我们一起打鬼子的青壮年,可以留下来当兵。

其他人,我们会安排地方,让大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仇,我们八路军一定替你们报。”

几个带路的年轻后生立刻围了上来,激动地要求加入八路军队伍。

丁伟对刘文英和几位团长低声道: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安置好乡亲们,同时把民兵组织起来。

我们要让鬼子知道,他们踏进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九龙山,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山峦叠嶂,林深草密,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不争却匪患丛生之地。

主峰云雾缭绕,仅有几条崎岖小径可通山上,易守难攻。

站在一处视野开阔的山崖上,丁伟俯瞰着脚下连绵的群山和隐约可见的村落,目光锐利如鹰。

刘文英、张大彪、赵磊、周健林、魏和尚、王哲等骨干环绕在他身后。

“同志们,看这片大山!”

丁伟手臂一挥,划过大片苍翠,

“这里,就是咱们独立旅未来的家,也是咱们插在鬼子心脏里的一把,不,是一座堡垒。”

丁伟转过身,面对众人,神色严肃而坚定是说道:

“总部命令我们开辟湘鄂赣边第二战场,建立巩固的游击根据地。

九龙山,就是咱们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