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境雨林的“旧石屋医疗点”,在亥时的电磁微光里泛着温暖的淡黄。石屋是旧文明遗留的建筑,墙体由厚重的抗辐岩石砌成,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旧坚固,仅屋顶有几处细小漏雨的缝隙——守林聚落的青年正用抗辐藤与苔藓混合的“修补泥”仔细封堵,藤蔓在潮湿的空气中快速扎根,很快便将缝隙严丝合缝地堵住。石屋门外,两盏用“荧光藤”制成的灯挂在门框两侧,淡蓝的微光驱散了雨林的夜雾,也为往返的医护人员指引方向。
这里是团队在苏锐伤口恶化后,紧急选定的临时医疗点——距离母株园仅一公里,方便获取母株汁液;靠近星核泉支流,能利用泉水的低温储存药品;石屋的抗辐特性还能屏蔽外部辐射,为伤员提供安全的恢复环境。此刻,石屋内已初步划分出四个功能区,团队成员与守林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母株汁液的淡香与草药的清新,冲淡了之前的紧张与凝重。
一、诊疗区:医疗核心的搭建
石屋中央的“诊疗台”是用三块平整的抗辐石板拼接而成,台面铺着两层消毒过的抗辐棉(用星核泉泉水煮沸消毒),边缘摆放着从新营地带来的医疗设备:
- 便携手术工具包:镊子、剪刀、止血钳等均用“抗辐蕨类汁液”浸泡过,能有效防止掠夺因子残留;
- 辐射监测仪:陈静将其固定在石板旁的支架上,屏幕实时显示石屋内的辐射值(0.04Sv\/h),并连接着一根细长的探头,方便检测伤员伤口的辐射残留;
- 母株汁液调配皿:阿木正用雨林的“量杯草”(叶片天然呈杯状,可精准量取液体)按比例稀释母株汁液——针对普通辐射灼伤的1:5稀释液、针对掠夺因子感染的1:3稀释液、针对植物化副作用的1:2浓缩液,分别装在三个刻有标记的陶瓮中,瓮口用透气的抗辐纱布封口,防止灰尘落入。
“苏锐的伤口需要每两小时更换一次敷料,每次更换前要用1:3的母株稀释液清洗伤口,再敷上混合了止血蕨粉末的纱布。”陈静蹲在诊疗台旁,一边向守林聚落的草药师演示换药步骤,一边记录在“医疗日志”上(用雨林的“记事藤”叶片制成,汁液书写的字迹遇光不褪色),“如果伤口出现红肿或脓血,要立刻增加稀释液的浓度,同时用监测仪检测辐射值,若超过0.1Sv\/h,必须马上通知我。”
草药师是位中年妇人,手里拿着一根刻满纹路的木杖(每道纹路代表一种草药的用法),认真地模仿着陈静的动作,将稀释液轻轻滴在模拟伤口的棉布上:“我们聚落的草药能辅助止血,但像这样精准中和掠夺因子的方法,还是第一次见。母株汁液真是神奇,之前有个孩子被辐射灼伤,用了一点稀释液,第二天就结痂了。”
二、药品储存区:资源的分类与保鲜
石屋西侧的角落,周阳正用星核泉支流的泉水搭建“低温储存架”——他将六块中空的抗辐钢片拼接成架子,每一层都铺上浸湿的苔藓,再将装着药品的陶瓮放在苔藓上,利用泉水蒸发的低温(约15c)保持药品活性。架子上的药品按“紧急程度”分类摆放:
- 第一层(应急药品):浓缩母株汁液、止血蕨粉末、辐射解毒剂,旁边贴着红色的“优先取用”标识,方便战斗时快速拿取;
- 第二层(常规药品):稀释后的母株汁液、抗辐棉、消毒纱布,供日常换药使用;
- 第三层(草药储备):守林人提供的“消炎草”“止痛花”,以及阿木培育的“应急解辐藤种子”,用透气的竹编篮装着,避免受潮。
“星核泉泉水的温度很稳定,能让母株汁液的活性保持72小时以上。”周阳用温度计测量着储存架的温度,在日志上记录下“15.2c,湿度60%”,“我还在架子周围种了‘吸湿藤’,它的叶片能吸收空气中的水汽,防止药品受潮。另外,我把旧文明的‘能量灯’改成了‘恒温灯’,晚上温度低的时候,可以开启低功率模式,保持储存区的温度稳定。”
阿木推着轮椅来到储存区,将刚培育好的“预警藤幼苗”放在架子旁——幼苗的叶片呈淡绿色,若药品出现变质或辐射泄漏,叶片会立刻变为红色。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纹路泛着“细致”的柔和:预警藤与储存区的监测仪连接,一旦叶片变色,监测仪会同时发出警报;另外,他在陶瓮外缠绕了“标记藤”,藤须的长度会随药品保质期缩短而变短,方便直观判断药品是否可用——苏晴在一旁翻译,还补充道:“阿木还在储存区门口种了‘防误触藤’,非医护人员靠近时,藤须会轻轻缠绕脚踝,避免误拿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