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基地备用掩体的地下训练室,墙壁由铅钢与防辐射玻璃拼接而成,能清晰看到外面红锈林的轮廓在0.38Sv\/h的辐射雾中若隐若现。苏晴盘腿坐在训练台中央,指尖在光滑的金属表面划出细密的螺旋——这是她构建三维空间模型的基础纹路,此刻正随着呼吸微微发亮,与头顶悬挂的星核石吊灯产生奇妙的共振。
“感知范围还是只有十五米。”林野站在观察窗前,青铜刀的刀背轻轻敲击玻璃,目光落在苏晴后颈的纤维痕迹上。那里的淡紫色纹路比昨天更清晰,像条苏醒的藤蔓,“陈静说你的神经负荷已经接近极限,再强行扩张可能会引发二次癫痫。”
苏锐的步枪搁在旁边的武器架上,他正用战术布擦拭着枪管,动作却时不时瞟向训练台。男子的护目镜推在额头上,左眼下方的疤痕在应急灯的绿光中泛着暗红:“急什么?三年前瑶瑶学用纤维探测器,摔碎了七台才摸到门道。”他突然将块泽中异草的根茎扔向苏晴,“歇会儿,这东西嚼着能安神,比你强撑着有用。”
苏晴没有睁眼,指尖的螺旋纹路却精准地接住了根茎,轻轻捏在掌心。她的睫毛在快速颤动,像受惊的蝶翼——这是深度激活空间感知时的特征。“不是范围的问题。”她的声音带着种奇异的空灵感,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是空间褶皱。红锈林边缘的辐射乱流让空间产生了重叠,我的感知每次到那里就会被弹回来,像撞在面无形的墙上。”
阿正抱着辐射绘图本站在控制台前,少年的手指在“空间感知辅助系统”界面上快速滑动。苏晴的三维模型投影在屏幕上,十五米外的区域呈现出扭曲的灰色,像被揉皱的纸:“苏晴姐姐,绘图本显示那些‘褶皱’的频率与你的脑电波很接近,会不会是……”他突然停住,想起陈静的叮嘱,“会不会是你的潜意识在抗拒?”
苏晴的指尖猛地一颤,螺旋纹路瞬间紊乱。她睁开眼时,瞳孔里还残留着淡蓝色的光轨,那是空间模型的残影。“不是抗拒。”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将泽中异草根茎塞进嘴里,苦涩的汁液让她皱紧眉头,“是害怕。上次在信号塔,感知反噬时看到的画面……那些重叠的空间里,有净化者的纤维母巢,它们在……”
林野的星核石突然产生一阵温和的共鸣,他走到训练台旁,将半块星核母石放在苏晴面前:“陈静的探测仪显示,那些空间褶皱其实是旧文明的‘共振腔’残留。”他的青铜刀在金属台面上划出共振腔的结构,“734基地当年用它来放大空间信号,现在因为辐射乱流,变成了天然的感知屏障。”
苏锐的战术刀突然插进控制台的缝隙,将“辅助系统”的电源切断。屏幕上的三维模型瞬间消失,训练室陷入短暂的黑暗,只有星核石吊灯还在发出微弱的光。“别依赖这些玩意儿。”他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晰,“瑶瑶当年在红锈林迷路,靠的不是探测器,是听风的方向,看苔藓的朝向——最原始的法子往往最管用。”
苏晴的呼吸渐渐平稳,她闭上眼,这次没有急着扩张感知范围,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物体上:林野青铜刀上的铁心木纹路,苏锐战术靴底的磨损痕迹,阿正绘图本封面上的星图压痕……这些细微的特征在她脑中逐渐清晰,像被放大镜放大的细节。
“现在试着‘看’训练室的通风管道。”林野的声音放得很轻,星核母石的蓝光在两人之间流动,“别用眼睛,用你的指尖去‘摸’那些金属接缝,感受空气流动的轨迹。”
苏晴的指尖在训练台上缓缓移动,仿佛真的在触摸看不见的管道。她的眉峰时而蹙起,时而舒展,当指尖划过某个点时,突然停住:“那里有根接缝松动了,风从里面灌进来时,会带动第三根管道共振,发出的声音……像只被困住的铁羽雀。”
阿正立刻跑到通风管道的对应位置,用绘图本的探测功能扫描——果然有根接缝松动的管道,共振频率与苏晴描述的完全一致。“太厉害了!”少年的眼睛亮起来,“比辅助系统还精准!”
苏锐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但很快又恢复了惯常的冷硬。他从武器架上取下块不规则的磁铁矿石,扔到训练台中央:“现在,告诉我这石头里面有多少个铁矿结核,不用感知表面,直接‘看’核心。”
这是个更艰巨的挑战。磁铁矿石的高密度会干扰空间感知,就像辐射乱流中的空间褶皱。苏晴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指尖的螺旋纹路开始不规则地跳动,后颈的纤维痕迹也随之发亮,像在与矿石产生某种对抗。
“三个。”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却异常坚定,“最大的那个在中心,像颗蜷缩的种子,周围的两个小的,在它左上方三寸的位置,呈三角形分布。”
林野用青铜刀将磁铁矿石劈开,断面果然露出三个铁矿结核,位置和苏晴描述的分毫不差。“你做到了。”他的星核石贴近苏晴的手腕,蓝绿色的光芒让她紊乱的呼吸渐渐平稳,“你不是被空间褶皱阻挡,是太急于穿过它,反而忽略了感知的本质——不是‘看’到远方,是‘懂’得眼前。”
训练室的应急灯突然闪烁了两下,陈静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明显的紧张:“净化者的巡逻队正在靠近掩体,他们的纤维探测器可能捕捉到了星核母石的能量波动!”
苏锐的步枪瞬间上膛,他拽起苏晴,同时示意阿正关闭所有灯光:“跟我来,实战训练开始了。”他的战术刀指向训练室的秘密通道,“用你的感知给我们带路,避开所有纤维陷阱,记住,这次不能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