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顿了顿:“从今往后,重大建筑的关键部位,必须由师徒共同署名铭刻。每月评选‘优匠’,百姓投票,胜者可在市集拥有专属摊位。”
风刮过平台,吹起她的衣角。
七个人走出来,走到老匠人面前,跪下。
“师父,请收我为徒。”
老匠人双手发抖。他看向艾琳,又看向那些年轻的脸。他伸手扶起第一个弟子,从怀里摸出一把刻刀。刀柄磨损,但刃口发亮。
艾琳点头。书记兵上前,递上一张新纸。她提笔写下“匠艺名录”四个字,远、王平、赵九等七人(徒)。
老匠人接过刻刀,放在徒弟手中。年轻人双手捧住,低头。
“第一刀,开魂。”老人说,“你来。”
年轻人屏住呼吸,将刀尖抵在木面上。手腕用力,轻轻推进。一道细长的切口出现,整齐,稳定。
艾琳站在一旁,看着刀锋滑入木纹。她没说话,只是把《匠艺名录》往怀里塞了塞。
工坊恢复了声响。锤子敲打凿子,锯子拉过木料,石料被拖上坡道。几个原本观望的学徒也开始翻看图纸,悄悄靠近老匠人的工作台。
下午,建筑师送来新一批设计图。艾琳在工坊外的小桌前接过,翻开第一页。上面标注了多处融合建议:传统榫卯结构用于主殿,简化版用于民房;檐角雕刻保留核心纹样,减少重复工序。
“可以试。”她说,“先做模型。”
建筑师点头,正要走,艾琳叫住他。
“把图纸给老匠人也送一份。”她说,“让他带着徒弟一起看。”
建筑师应声离开。艾琳坐下,重新打开《匠艺名录》。她在第二页写下新的条目:石构承重技法,传人待定。
工坊里,老匠人正扶着徒弟的手,教他如何控制下刀的深度。炭火边,另一组学徒围在一起,对照图纸讨论梁架连接方式。
艾琳拿起笔,在“石构技法”后面画了个圈。她还没写完下一行字,远处传来脚步声。
一个满身石粉的年轻人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小木模。
“殿下!我们试着做了简化榫头,能省一半工时,强度也没降。”
艾琳接过模型,翻看接口处。她抬头问:“谁设计的?”
年轻人指着工坊:“是陈二,他原来在文书房抄账,昨天刚转回来。”
艾琳站起身,朝工坊走去。老匠人正皱眉检查那个榫头,嘴里说着什么。几个徒弟围着他,有人在记录,有人在修改草图。
她站在门口,听见老人说:“这里角度不对,得改。”
年轻人点头,拿起笔重新画。
艾琳把模型放回桌上,抽出一张空白纸。她写下标题:工匠创新提案试行办法。
第一行字刚落笔,工坊里传来敲击声。叮——叮——叮——
是凿子在木头上试刻的声音。
她没抬头,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