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艾琳写了三封信。每封都附有一张简图,标明可用的隐蔽通道和安全交接点。她在信里写:“今日封我之路,明日必断尔之喉。若各守门户,终将逐个被困。唯有联手,方可共存。”
信由三名可靠村民分别送往河谷城外的陶工屯、北林坡脚的柴市集、以及东沟口的渔村。送信人不走大道,绕野径穿林,随身只带干粮和水囊。
等待回音的日子里,村里加强了巡逻。白天两人一组沿边界巡查,夜里增加一班岗。公仓西侧密室加了第三把锁,钥匙由艾琳、老陶匠和张氏分别保管。
第四天傍晚,第一个回信人到了。是个渔村青年,衣服沾满泥点,进门就掏出一封泥封信。信上写着:同意结盟,愿共享东沟水道,每月供鱼干五十斤,换铁器与布匹。
半个时辰后,柴市集的答复也到。他们愿提供木材和柴薪,换取药品和陶罐。
最后一封信没来,但派去的人带回口信:陶工屯遭巡查突袭,多人被抓,联络中断。
艾琳在议事厅当众宣读前两封回信。厅里原本低沉的气氛慢慢变了。有人开始算能换多少物资,有人主动提出多值一班夜岗。
“这不是求谁帮忙。”艾琳站在台前说,“是我们拿货、拿路、拿命拼出来的合作机会。谁想切断我们的活路,就得先打垮三个村子。”
散会后,她留在厅里。灯盏添了新油,火光映着地图。她用红笔把渔村和柴市集连上本村,画了个三角。又在连接线上标注出交接时段和暗语。
笔尖停在纸上。窗外传来脚步声,巡逻队正在换岗。她抬头看了眼计时漏斗,还剩三分之一沙。
门被轻轻推开。张氏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清单:“这是这五天成功运入的物资总数。盐进了四百斤,铁料一百二十斤,药材够用两个月。”
艾琳接过清单看了看,放在地图旁边。
“明天叫织坊开工。”她说,“做五十个粗布袋,样式要像柴市集的。再准备三十匹素色布,不带花纹,用来包陶器。”
张氏应了一声,转身要走。
“等等。”艾琳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把这句话传出去:凡加入互市同盟者,可优先采购深加工产品,另赠一门手艺教学。”
张氏记下话,点点头出去了。
厅里只剩艾琳一人。她吹熄了灯,又重新点燃,把联防协议初稿铺开。刚写下标题,门外传来一阵喧闹。
她起身走到窗边。一群村民举着火把站在广场上,有人喊:“艾琳!我们要报名运货!”
另一人高举手臂:“我会划筏,让我去!”
她退回桌前,提笔在协议末尾加了一句:各村轮值守备,共护通道安全。
墨迹未干,门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一只手推开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