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开始做第一批。”她说,“做好了通知你们来验。”
人群散去后,艾琳走到晒谷场中央。那里已经搭起一块木牌架子。她把一张写好名字的木片递给人,那人钉了上去。
李嫂的名字排在第一个,因手艺独特、品质稳定,评为首季入选者。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艾琳站到高处说:“不是谁做得多就上榜。是谁做的东西,别人做不来。”
一个年轻女人举手问:“那我学山影绣,也能上吗?”
“能。”艾琳说,“只要你织出来的布有变化,有自己的想法,经过评审,就能参评。”
又有人说:“可改花样会不会太慢?耽误交货?”
艾琳说:“快和慢要看算哪一笔账。卖十匹普通布,赚十个铜片;卖一匹山影绣,赚五个银角。你选哪个?”
没人再问。
当天下午,布幡换了新字。除了原有的“三不卖”,边上多了一行黑漆大字:认准山雀印,假仿不收保。
傍晚前,所有合格商品底部都加盖了火印。铁模烧红后压下去,一声轻响,一只展翅的山雀留在陶底或布角。
第二天集市开市,五个外地客商早早到了。
他们带来的消息是:东谷有人卖类似陶罐,标价便宜一半,但没人买。客人说,看不出是不是真货。
艾琳让人把火印样本摆在入口桌上,旁边放着放大用的水晶片。
“看清楚再买。”她说,“我们的东西不怕比。”
中午时,一位布商签下秋季订单。他要求十匹不同纹样的山影绣,其中三匹要加入他家乡的花形,但保留山势背景。
“我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你们做的,又是给我定制的。”他说。
艾琳答应了。
另一人订了三十只异形壶,说是要送给同行当礼物。“你们的东西现在有了名。”他说,“拿出去体面。”
日头偏西,摊位开始收整。货棚里堆满了写好地址的包裹,每件都贴着标签,盖着山雀印。
艾琳站在荣誉木牌前,手里拿着一张新图纸。是那位布商留下的纹样修改稿,边缘还写着几行字。
她把图纸折好,放进胸前口袋。远处,李嫂和老陶匠正一起搬箱子,箱子上印着火红的山雀。
一个孩子跑过通道,手里举着热汤面,喊着:“娘!今天又有面吃啦!”
艾琳低头看了看脚边的泥印,抬起脚,往前走了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