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了印信,说可以贴,但不准大声喊。”其中一个说。
艾琳点头:“印信起作用了。以后所有海报都必须带印,说明是我们村正式发布的。”
第三天,天气转阴,土路变得湿滑。传讯队出发得更早,回来得更晚。有人鞋底磨破,脚底起了泡,但没人抱怨。
艾琳在展台上清点每日反馈。她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三道线,代表三条路线。每有外村人问询,就在对应位置划一道痕。三天下来,七道痕迹清晰可见。
傍晚,她召集所有人开会。
“三天。”她说,“我们跑了十二个村子,贴了三十七张海报,收到七次直接问询。这不是冷清,是在动。”
底下有人问:“可还是没人来买啊。”
“有一个男人来了,买了麦子,还拿了我送的布。”艾琳说,“他答应带人来。只要一个人开口,就会有两个,然后四个。”
她指向南线方向:“今天下午,两名妇人站在海报前看了很久,后来朝村口走来。我迎上去,给了她们一段样品布。她们说回去告诉丈夫,明天一定来看。”
人群安静了几秒。
张氏忽然笑了:“那咱们得准备好赠品。”
老陶匠也咧嘴:“我的茶盏早就等着了。”
艾琳没笑。她转身走进账房小屋,点亮油灯。屋里堆着几摞陶器,都是各家自愿捐出的小件。她一一清点,写下数字:茶盏三十六,小碗四十一,陶铃八个。
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名传讯队员进门报告:“南线最后一站,三村祠堂前的墙面上了海报,守卫同意保留三天。”
艾琳点头:“你们去休息吧。”
那人离开后,她坐回桌前,打开新制的宣传进度图。图上有三条主线,每个节点都标了日期和反馈情况。她在南线末端加了个红点,表示已完成。
外面天已全黑,市场区域只剩下几盏油灯亮着。展台上的布和陶器静静摆着,没人碰,也没人收。
她起身走到门边,望向村口那条土路。远处什么也没有,只有风吹动一根木桩上的布条。
她关上门,重新坐下,把明日可用赠品数量抄写一遍,放进抽屉。
然后她取出一张空白油纸,开始画下一阶段的路线图。笔尖划过粗糙的纸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她的手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