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刚亮,艾琳走到村口市场区的入口。她手里拿着一张折好的纸,是昨晚重新核对过的最终布局图。昨夜后生来报,木料已藏好,轮值也安排妥当。她没睡多久,但精神很稳。
她正要喊人集合,准备最后一次检查展样,忽然听见中央展台那边传来大声争吵。
“这位置是我先占的!凭什么让我挪?”
“你占得早就有理了?布卖得多,就该摆在中间让人看见!”
艾琳停下脚步,没有立刻过去。她站在原地看了几秒。两个村民面对面站着,一个手里抓着布幡,一个抱着陶器底座,身后各自站着三四个同族人。其他人停了手里的活,围在边上看着,没人说话,也没人劝。
艾琳走过去。人群让开一条路。
她站在两人中间,声音不高:“你们争的是位置,还是别人怎么看你们的东西?”
两个人都愣了一下。
拿布幡的那个开口:“我们染坊这几匹布,颜色最正,昨天你还说能当样品——现在不让放中间,外人来了怎么看得见?”
抱陶器底座的那个立刻接话:“我们烧了三天才出十件成品,没裂没泡,你说经摔就经摔。可烧窑费柴费工,不摆个好位置,谁认这个辛苦?”
艾琳点头:“我知道你们都用心了。”
她打开手中的图纸,铺在地上。用炭笔指着主通道两侧的区域:“我来说三条规矩。”
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
“第一,展位不是按谁先来、谁嗓门大定的,是按东西怎么摆才好看、好搬、好卖来定的。粮食靠仓库近,布和陶放中间,两边对称,人进来一眼就能看全。”
她顿了顿,继续说:“第二,布和陶都是首市重点货,不能挤一块儿。布放左台,陶放右台,中间留空,商队进出方便,也能看清每家手艺。”
其中一人张嘴想说话,艾琳抬手止住他:“第三,这个位置不是永久的。每月轮换一次,哪一家当月产量最高,下个月就能进中央展台。”
她把图纸转了个方向,让他们看得更清楚:“你们两家这次都进核心区,只是不在一起。布在左一,陶在右一,正对门,人流第一眼就扫得到。”
又说:“还有件事。我已经让人准备石碑,刻上‘首市功户’四个字。第一批上榜的,就是今天交样品最多的五户人家。你们两家都在里面,名字并列。”
人群里有人低声议论。
那两个争执的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没再说话。
艾琳问:“你们还觉得不公平吗?”
拿布幡的那个低头看了看图纸上的标记,又抬头看对面那人。对方也看着他。
过了几秒,他把手里的布幡放下:“我听你的。左一台也行,只要不是角落就行。”
另一个点点头:“右一台我也认。只要月底能争回来。”
艾琳把图纸交给旁边一个记账的年轻人:“照这个重新划线,两小时内完成调整。”
她转身走向左侧夯土台,那里已经开始拆架子。几个妇女蹲在地上收布匹,重新打包。
艾琳弯腰帮她们叠了一块红布,顺口问:“张氏呢?”
“刚回家取新染的边条去了,说要给展幡加流苏。”
“让她回来直接来左台找我。”
她又走到右边,陶器组正在搬运细颈瓶。老陶匠蹲在箱子旁,一个个检查底足。
艾琳说:“右一台归你们了,离通道近,搬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