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陶匠问:“那东西怎么办?”
“分批运。”她说,“子时后出发,两人为一组,走后山小路,把材料送到北林空地。磨坊西侧有块平地,足够搭隐蔽摊位。我去看过,树冠遮得严实。”
一个年轻后生问:“要是被人发现呢?”
“不留痕迹。”她说,“走一趟清一趟脚印,工具包布防响。运完材料就回,不在外面多待。”
张氏犹豫:“万一查到家里藏东西……”
“不藏。”艾琳打断,“所有物资今晚起统一存进旧粮仓最里间,门口加双锁。钥匙我保管,出库登记姓名、时间、数量。”
她把画好的路线图递给老陶匠。“你带人先去探路,明天夜里开始第一趟运输。顺序是木料、绳索、布匹、陶器。粮食暂缓,等结构搭好再说。”
屋里没人再问。每个人脸上都绷着,但眼神变了。不是害怕,也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压低身子往前走的劲头。
艾琳翻开新的册子,写下第一条指令:“子时后,两人为组,运木料至北林空地,不留痕迹。”她合上册子,放在灯旁。
窗外漆黑一片。远处传来狗叫,很快又停了。她起身吹灭灯,坐在桌前没动。账房门虚掩着,风钻进来扫过地面。
第二天清晨,村民照常出工。有人路过村口,看到摊位架子倒在地上,木桩歪斜,绳子松垮。有人说:“算了,本来就不该想这些。”也有人蹲在展台前摸了摸剩下的染布,悄悄塞进怀里。
张氏带着两个妇女去溪边洗麻,走的是后山小路。她们篮子里盖着湿布,底下压着三卷橙黄布料。到了林子深处,放下篮子,把布交给等在那里的后生。两人用油布包好,绑上肩扛。
老陶匠领着儿子进窑房清灰,出来时推一辆破车,上面盖着稻草。车轮压过泥地,痕迹被随后洒的水冲淡。
艾琳站在晒场边缘看了一会儿,转身回账房。她拿起登记册,翻到最后一页,原本写着“市场筹备可启动”的那行字还在。她没有划掉它,而是另取一张纸,压在册子
第一项:夜间运输轮值名单。
第二项:秘密据点搭建分工。
第三项:应急联络暗号。
她写完停下笔,抬头看向窗外。树林静立,像一道墙挡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