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村出一人,组成轮值哨官组。敌情由最近村示警,响应由哨官组下令。”
老赵慢慢点头:“这法子……能行。”
“但有个难题。”吴娘子看着那张纸,“没印,没官证,我们签了字,回头不认怎么办?”
没人说话。
陈六突然抽出短刀,就要往掌心划。
艾琳抬手拦住。“不必割血。”她从登记簿上撕下那页空白纸,铺在石台上,“我们用这个立约。”
她用炭笔一笔一划写下五条:
一、遇敌来袭,村鸣鼓示警,三村皆出人响应;
二、伤病妇孺优先安置,不得驱逐或拒收;
三、武器修缮共享,技术互通,不得私藏;
四、粮食物资可借,记账归还,三年内免息;
五、决策由三村代表共议,一人一票,过半即行。
她念了一遍,又念一遍,再念一遍。
然后从灶膛抓了一把锅底灰,倒在碗里,加水调成墨。
“不用血,用指印。”她说,“谁同意,就蘸灰按在这里。”
老赵先伸手,沾了灰,在纸末按下拇指。接着是吴娘子,再是陈六。最后一枚指印落下,纸面留下五个深黑印记。
艾琳起身,将纸张对折两次,用麻绳穿孔,挂上议事屋正梁的铁钩。纸页垂下,随风轻晃。
“从今日起,三村如一村。”她说,“若有违者,众人共讨之。”
会议结束已是午后。李三带队送三人出村,沿鹰嘴岩旧道护送至岔路口。艾琳没去,留在屋内整理登记簿。
她在最新一页写下:“三村协约立,条款五,指印为信。”又在下方添了一行小字:“资源调配细则待议,训练轮值表初拟。”
窗外,风渐大。梁上那张纸被吹动,一角翻起,露出“不弃弱小”四个字。
她盯着看了许久,合上簿子,手指仍压在封皮上。
李三回来时,天已擦黑。
“人都送到了隘口外,路上没遇上流民,也没人跟踪。”他说,“陈六临走问了一句——如果山村先倒了,这约还作数吗?”
艾琳没抬头。
“你怎么答的?”
“我说,”李三顿了顿,“约在人在,人亡约不破。”
她缓缓抬起眼,望向梁上那张纸。火光映着它微微颤动,像一面未展开的旗。
她刚要开口,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一个少年冲进来,手里攥着半截烧焦的木片,声音发抖:“西坡……西坡的火堆被人动过——不是我们的暗号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