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青史留名(2 / 2)

于这西北边陲,与党项蛮子鏖战了半生,历经大小战阵数百,九死一生。

所求者,不过是有朝一日能收复故土,重开丝路,再现汉唐盛景。

可到头来,却因朝中掣肘,奸佞当道,壮志未酬,抱憾而归。

他本以为此生便也就这样了,能得个安享晚年的下场便已经是万幸。

却不曾想,时移世易,造化弄人。

那两个他曾寄予厚望的后辈,竟当真联手再造乾坤,给了他这把老骨头一个重披战甲、得偿所愿的机会。

“哈哈哈……”

刘法仰起头,望着那渐渐被暮色笼罩的天际,忽而发出一阵苍凉而又畅快至极的大笑。

笑声嘶哑,却也中气十足。

回荡在这座古老的城楼之上,久久不歇。

“先帝...臣,刘法,幸不辱命!”

“西夏已平,故土已复...臣这一生,终是无憾了!”

笑声渐歇,刘法缓缓收敛了神情。

他最后深深地望了一眼那遥远的东方汴梁所在的方向。

又似是穿透了千里山河,看向了那座清净的安竹山庄。

“林小子、岳小子...还有处玄......”

“这天下,交给你们了。”

老将口中轻声呢喃,那双本是神光湛然的眸子,渐渐失去了焦距,变得平和而安详。

他倚靠在城垛之上,身形依旧挺拔如枪。

却宛若一尊亘古不变的雕塑,再无半分声息。

一代宿将,于功成名就、夙愿得偿之际,溘然长逝。

享年,六十有七。

......

建炎五年,夏。

西夏平定的捷报,与刘法的死讯,一同以八百里加急,传回了汴梁。

消息传开,举国同悲。

新君赵训当即下旨,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太尉府,书房。

林冲独自一人静坐于案后,手中紧紧攥着那封自前线送回来的塘报,久久不语。

那张素来沉凝如铁的面容上,此刻亦是难掩几分沉痛与追忆。

良久,他方才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

望着窗外那片已然入夏,生机勃勃的景致,眸光悠悠。

“经略...一路走好。”

收回目光,复又坐回案前,提笔蘸墨,写下后续的命令。

“传令。”

“追封刘法为‘西平王’,谥号‘武忠’,配享太庙,其棺椁由大军护送,迎回故里,以国礼厚葬。”

“另,命史官为其立传,昭告天下,使其忠勇之名,流传千古,为后世万代所敬仰!”

“喏!”

......

建炎六年,春。

随着西夏平定,大周王朝终于是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河一统”。

其疆域之广,东至东海,西抵流沙,南纳交趾,北越燕云。

大片辽、金、西夏的故土被尽数纳入版图,已经是逐渐媲美汉唐故土。

可谓是四海归心,八方来朝。

而在这煌煌武功之下,文治亦是蒸蒸日上。

林冲坐镇中枢,大权在握。

他谨记着陈安离去时的嘱托,一面以铁腕手段,继续推行“军功爵位”之策,彻底扫清了那些盘根错节的勋贵世家,稳固了新朝的根基。

一面又大力扶持“格物监”与“大周通行商行”。

科技与商贸,便如这新朝的两翼,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迅猛发展。

随着蒸汽机的进一步完善,已经初步运用于矿山、冶炼、纺织等诸多领域。

一艘艘巨轮不断下水,劈波斩浪。

满载着大周的货物与意志,驶向更为广阔的未知海域。

岳飞主动卸下兵权,领枢密使之职,为林冲镇守北疆。

威慑北地诸部,使其不敢再生异动。

同时更寻求将其彻地解决,一劳永逸之法。

朝堂之上,一文一武,一内一外,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后世史官,于那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每每翻阅至此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无不心神激荡,感慨万千。

终是落笔,于史书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炎之初,金人南侵,旧帝北狩,社稷倾颓。

有太尉林冲,起于微末,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内整朝纲,革故鼎新,外攘四夷,开疆拓土。

又有岳飞、刘法等当世名将,浴血奋战,马革裹尸......

......

君臣相得,文武齐心,不过短短数载,便扫平寰宇,再造山河。

其功之高,其业之伟,虽汉唐盛世,亦不过如此。

史称——建炎中兴。”

而就在这“建炎中兴”的盛世画卷缓缓铺开之际,汴梁城变革的脚步一日都也不曾停歇。

林冲看着在自己手下日益稳固的江山,亦在夜深人静之时,一次次取出那封早已泛黄的信函。

目光频频落在最后的几句话上。

“组建内阁、高举皇权,使得天家不再参与政事......”

“三弟,你说,为兄...当真能做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