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 > 第187章 巧计拆穿伪仙途醉里挑灯戏权贵,花前掷盏破迷局

第187章 巧计拆穿伪仙途醉里挑灯戏权贵,花前掷盏破迷局(1 / 2)

暮春的风裹挟着晚樱的甜香,漫过永宁侯府的琉璃瓦,落在正厅外的铜鹤上,漾起细碎的鸣响。沈清辞支着下巴坐在主位,看着堂下互相使眼色的几位“贵客”,嘴角噙着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

“李大人,”她指尖轻点桌面,声音清脆如碎玉,“您这第三杯茶都凉透了,再不开口,莫不是要等我院子里的牡丹谢了,才肯说今日登门的来意?”

堂下为首的李大人脸上堆着客套的笑,额角却沁出细汗。他身旁的王御史频频咳嗽,眼神躲闪,倒是站在最后的户部主事张启元,脸上带着几分不服气的执拗,像是憋了满肚子的话。

沈清辞心中了然。这三位都是朝堂上出了名的“清流”,素来以刚正不阿自居,往日里见了她这位侯府千金,虽不至于趾高气扬,却也带着几分文人的清高。今日这般吞吞吐吐,多半是为了上月她在京郊开设的“惠民粮行”而来。

果然,李大人干咳一声,终于开了口:“沈姑娘,老夫今日前来,是听闻姑娘的粮行以平价售粮,惠及百姓,本是功德一件。只是……”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只是近日有流言称,姑娘粮行的粮食来源不明,恐有私通边境之嫌,还望姑娘能给朝堂一个说法。”

“私通边境?”沈清辞挑眉,故作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李大人这话可就奇了。我永宁侯府世代忠良,父亲镇守北疆多年,我怎会做出通敌叛国之事?再说了,我粮行的粮食,都是从江南漕运而来,有官府的通关文书为证,难不成大人觉得,户部签发的文书是假的?”

她话音刚落,张启元便忍不住上前一步:“沈姑娘休要巧言令色!江南漕运的粮食定价向来有规,你以低于市价三成的价格售卖,若非有不正当来源,如何能维持运营?分明是利用侯府权势,囤积居奇,再低价倾销,扰乱市场!”

“哦?”沈清辞放下茶盏,慢悠悠站起身,走到张启元面前。她身着一袭月白色绣暗纹的罗裙,身姿纤细,却自带一股迫人的气场。“张主事这话,可是说反了。”她从袖中取出一本账本,轻轻拍在桌上,“这是我粮行开业至今的收支明细,每一笔进项、每一笔支出都清清楚楚。我之所以能低价售粮,一来是省去了中间商的盘剥,二来是父亲在北疆与牧民互通有无,换来了大批平价粮食,既安抚了边境,又能惠及京中百姓,何错之有?”

张启元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她会如此坦荡。他伸手想去翻账本,却被沈清辞轻轻按住手腕。“张主事别急,”她笑靥如花,“账本可以给你看,但在这之前,我倒想问问你,你口中的‘扰乱市场’,是扰乱了谁的市场?是那些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的粮商,还是普通百姓的生计?”

这话直击要害,张启元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说不出话来。李大人和王御史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为难。他们今日前来,固然是受了部分官员的撺掇,但也确实对粮行的低价粮心存疑虑。可沈清辞的话有理有据,账本上的明细一目了然,再加上永宁侯府的赫赫威名,他们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沈清辞见状,心中暗笑。这些清流官员,看似刚正,实则最怕被人抓住把柄。她索性趁热打铁,语气放缓了几分:“三位大人都是为民请命的好官,清辞心中敬佩。只是有些事情,眼见未必为实。那些散布流言的人,无非是见我粮行断了他们的财路,便想借朝堂之手打压我。三位大人可别中了他们的圈套,反倒成了别人的刀枪。”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带着几分狡黠:“再说了,我粮行的粮食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三位大人若是不信,不妨微服私访,去街头巷尾问问,看看是有人抱怨粮价太低,还是感激粮行救了他们的急。”

李大人脸色微变,他倒是没想到这一层。近日京中确实有不少百姓称赞惠民粮行,只是那些反对的声音太过响亮,才让他失了判断。王御史叹了口气:“沈姑娘所言极是,是老夫等人思虑不周,险些酿成大错。”

张启元也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沈姑娘,是在下鲁莽了。只是……只是那粮价确实低得有些反常,在下也是担心……”

“担心我亏本?”沈清辞笑着打断他,“张主事放心,我沈清辞做生意,从来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虽然粮价低,但薄利多销,再加上我还有其他产业支撑,倒也不至于亏空。再说了,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就算少赚点,又有何妨?”

她这番话,说得坦荡又大气,让三位官员心中顿时生出几分愧疚。李大人站起身,对着沈清辞拱手道:“沈姑娘深明大义,老夫自愧不如。今日之事,是我们听信谗言,唐突了姑娘,还望姑娘海涵。”

“李大人言重了。”沈清辞回礼,“三位大人也是为了朝堂安稳、百姓福祉,清辞怎会怪罪?只是希望日后再有此类流言,三位大人能先查明真相,再做定论。”

“那是自然!”三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送走三位官员,青黛忍不住走上前:“小姐,您刚才真是太厉害了!几句话就把那三位大人说得哑口无言,还让他们亲自道歉。”

沈清辞笑了笑,拿起桌上的账本翻看:“这有什么厉害的?对付这些清流官员,就得有理有据,再给他们一个台阶下。他们既好面子,又重名声,只要让他们知道自己错了,自然会主动认错。”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萧煜辰一身墨色锦袍,身姿挺拔地走了进来。他看到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听闻李大人、王御史和张主事今日登门,没给你添麻烦吧?”

“麻烦倒是没有,就是来了场‘舌战群儒’,有点费口水。”沈清辞打趣道,“不过还好,总算把他们说服了。”

萧煜辰走到她身边,拿起账本看了几眼,嘴角勾起一抹赞赏的弧度:“你这账本做得倒是细致。不过,那些人既然敢散布流言,定然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们想借朝堂之手打压我,我便让他们看看,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再说了,我还有一张王牌没出呢。”

“哦?什么王牌?”萧煜辰好奇地问道。

沈清辞凑近他,压低声音:“我已经让人去查那些散布流言的粮商了。据说,他们之中,有人与废太子余党有勾结,囤积粮食不仅是为了牟利,更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制造混乱。只要找到了证据,他们就再也翻不了身了。”

萧煜辰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废太子余党?他们倒是贼心不死。需要我帮忙吗?”

“不用,”沈清辞摇摇头,“我已经让暗卫去查了,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倒是你,最近朝堂上的事情怎么样了?父亲那边有消息吗?”

提到北疆,萧煜辰的神色凝重了几分:“岳父大人一切安好,只是边境最近不太太平,匈奴蠢蠢欲动,恐怕很快就会有战事。不过岳父大人已经做好了准备,你不必担心。”

沈清辞点点头,心中却有些担忧。父亲镇守北疆多年,虽然战功赫赫,但也树敌颇多。如今朝堂上暗流涌动,废太子余党虎视眈眈,若是边境再起战事,恐怕会有人趁机作乱。

“我知道了。”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担忧,“你也要多加小心,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不比战场上的刀枪剑影安全。”

萧煜辰握住她的手,指尖温热:“放心,我自有分寸。倒是你,在京中要保护好自己。若是遇到什么麻烦,随时派人告诉我。”

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默契。

几日后,京中突然爆出一个大新闻:以富昌粮行老板为首的几位粮商,不仅长期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还与废太子余党暗中勾结,意图在边境战事爆发时,制造粮荒,扰乱民心。更有甚者,他们还挪用了官府发放的赈灾粮款,中饱私囊。

这个消息一出,朝野震动。百姓们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官府严惩这些粮商。富昌粮行等几家粮铺,被愤怒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门板都被砸坏了好几块。

原来,沈清辞派去的暗卫,不仅查到了这些粮商与废太子余党的勾结证据,还找到了他们挪用赈灾粮款的账本。沈清辞没有直接将证据交给官府,而是通过匿名的方式,将部分证据透露给了京中几家有影响力的报房。

这些报房为了吸引眼球,自然是大张旗鼓地报道,一时间,整个京城都知道了这些粮商的恶行。而那些之前散布流言,指责沈清辞粮行有问题的官员,此刻更是颜面扫地,纷纷上书请罪。

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彻查此事。涉案的粮商被全部捉拿归案,家产抄没,相关的官员也受到了严厉的惩处。而沈清辞的惠民粮行,因为之前低价售粮、惠及百姓,此刻更是声名大噪,百姓们争相前往购粮,粮行的生意越发红火。

这日,沈清辞正在粮行查看账目,青黛兴冲冲地跑了进来:“小姐,好消息!皇上刚才下旨,表彰您为民造福,不仅赏赐了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还封了您一个‘淑慧县主’的封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