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阶梯每上升一级,所见的风景便辽阔一分,而周遭的空气,也似乎稀薄一分。
林舒安敏锐地察觉到,随着顾怀笙的倚重日益明显,顾氏项目团队内部的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先那些停留在表面的客气,渐渐沉淀为一种更为复杂的沉默。当她提出需要调用基金会档案库中一批关于古代织物纹样的高清扫描件,用于辅助一个结合传统纹样与现代面料的展区设计时,负责资料管理的专员回复的邮件措辞恭敬,流程却前所未有地缓慢。
[林顾问,非常理解您的需求。但因这部分资料涉及部分捐赠人的隐私条款,调阅流程需要法务部门额外审核,预计需要三到五个工作日。]
三天?林舒安看着邮件,眉头微蹙。这个理由看似合规,但她清楚,若是周谨甚至顾怀笙亲自过问,这个流程绝不会需要这么久。这是一种无声的壁垒,源于她这个“外人”过快触及核心资源所引发的本能防御。
在一次讨论媒体预热策略的会议上,这种暗流变得更加具体。
公关部总监李曼,一位妆容精致、作风干练的中年女性,正阐述着以顾怀笙个人影响力和顾氏商业版图为核心的宣传方案,逻辑清晰,数据充分,几乎无懈可击。
“……因此,我们认为,前期预热应最大化利用顾总的商业领袖形象,吸引高端财经和时尚媒体的关注,奠定沙龙的高端基调。”
顾怀笙不置可否,目光转向线上接入的林舒安:“林顾问,你的看法?”
林舒安沉吟片刻,清晰开口:“李总监的方案非常专业,能快速建立沙龙的权威感。不过,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在强调‘商业领袖’之外,稍微侧漏一些‘文化守护者’的气息?比如,在首波预告中,不直接展示宏大场景,而是释放一个细节——或许是《秋山萧寺图》的一个局部,搭配一句极具东方哲思的文案,引发好奇。让市场先感受到这个项目的‘魂’,而不仅仅是‘势’。”
她顿了顿,补充道:“这样或许能吸引到一批真正对文化内容感兴趣的核心受众,而不仅仅是追逐商业热点的媒体。”
李曼脸上的笑容不变,眼神却锐利了几分:“林顾问的想法很有创意。不过,财经和时尚媒体的版面非常宝贵,用过于含蓄的‘文化细节’去打头阵,恐怕声量不足,风险较高。我们需要确保开幕前的热度指数。”
会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几位原本就对林舒安快速上升心存疑虑的中层,眼神交流中传递着心照不宣的意味。
她能感觉到那无形的墙。李曼并非刻意刁难,她维护的是她所熟悉的、稳妥的公关逻辑。而自己的提议,确实打破了常规。这不是对错之争,而是路径依赖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天然摩擦。她不能退,但也不能硬碰硬。
“李总监的顾虑很实际。”林舒安语气平和,带着商讨的意味,“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个Ab测试?准备两套不同的预告素材,小范围投放,用数据来判断市场反应。毕竟,我们最终的目标受众,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多元。”
这个折中的方案,既保留了李曼的主体思路,又为自己的想法争取了验证的空间。顾怀笙眼底闪过一丝几不可查的赞许,最终拍板:“按林顾问的建议,做Ab测试。李曼,你负责执行。”
“好的,顾总。”李曼点头应下,笑容依旧专业,但看向林舒安屏幕的目光,却深沉了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