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山货变现惊亲人(1 / 2)

连续六天早出晚归,冷志军的眼窝都陷下去了一圈。

每天天不亮就带着黑背和刘振钢进山,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

仓房木板上的松鼠皮已经晾了五排,像一面面小小的胜利旗帜。

哥,这张最好看!冷杏儿踮着脚数到第三十六张时,指着一张金红色的小皮子说。

那是只罕见的红松鼠,毛色在阳光下像团火。

冷志军揉了揉妹妹的头发:这张给你留着,做个毛领子。

院子里,父亲正翻看那几只山鸡。

这些都是意外收获——用弹弓打松鼠时顺手猎到的。

最肥的一只花尾榛鸡足足有三斤重,羽毛鲜艳得像幅画。

明儿个去公社卖了?冷潜掸了掸山鸡尾巴上的雪粒,状似随意地问。

冷志军点点头:赵大爷说供销社的老李头收皮子实在,不会压价。

父亲了一声,背着手进屋了。

但冷志军看见他转身时嘴角微微上扬——这是前世父亲难得的高兴表情。

晚饭后,冷志军把皮子一张张取下来,用旧报纸隔开,整整齐齐码进竹筐。

刘振钢在旁边帮忙,眼睛亮得像星星:军子,你知道这些值多少钱吗?

按收购价,松鼠皮三块一张,三十六张就是一百零八块。

冷志军小声计算着,山鸡五只,按大小能卖三十到四十块,再加上那几对飞龙...

我的娘哎!刘振钢一屁股坐在柴堆上,顶我爹当林场的临时工那时候,三个月的工资了!

冷志军笑了笑没说话。

前世他当护林员时,认识个老猎户说过,83年冬天松鼠皮价格反常地高,到第二年开春就回落了。

他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

钢子,明天跟我一起去?冷志军递过五张品相稍差的松鼠皮,这些算你的。

刘振钢涨红了脸:那不行!我就帮你捡捡...

拿着。冷志军硬塞给他,没你帮忙,我也打不了这么多。

天还没亮,两人就出发了。

冷志军背着竹筐,刘振钢提着山鸡,黑背跟在后面。

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呼出的白气在眉毛上结成了霜。

公社比冷家屯热闹多了,砖瓦房成排,供销社门口已经有人在排队。

收购窗口是个戴眼镜的瘦老头,正打着算盘记账。

李叔。冷志军凑上前,把竹筐放在柜台上,看看这些能值多少?

老李头推推眼镜,翻开报纸检查松鼠皮。

他的手指像验钞机一样灵敏,一摸就知道皮子完不完整、毛色好不好。

哟,这张不错...嗯,这张有点瑕疵...他一边分类一边嘀咕,最后抬头问,小子,哪来的这么多皮子?

自己打的。冷志军面不改色,用弹弓。

老李头明显不信,但也没多问。

他拨了几下算盘:上等的五张,按四块算;中等的二十五张,三块;剩下的六张算二等,两块。又翻看山鸡,榛鸡两块五一斤,飞龙三块...

最后算下来,总共一百七十三块六毛。

老李头数出大团结时,刘振钢的手都在抖。

冷志军却镇定地接过钱,仔细数了两遍。

要工业券不?老李头问,新到了一批棉皮鞋,女式的。

冷志军眼睛一亮:要!我妹妹脚小,32码的。

走出供销社时,刘振钢怀里抱着双红皮鞋,像捧着易碎的宝贝。

冷志军则拎着个大网兜——五斤白面、两斤白糖、一块深蓝色的呢子料,还有给父亲买的牡丹烟。

军子,还剩这么多钱...刘振钢看着冷志军把钱分成两份,一份塞进内兜,一份递给他。

你的,十七块三。冷志军说,别乱花,藏好了。

刘振钢咽了口唾沫,手抖得像筛糠:我...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回屯路上,两人走得格外轻快。

路过公社食堂时,冷志军还买了六个肉包子,和刘振钢蹲在路边吃得满嘴流油。

黑背也分到半个,高兴得直摇尾巴。

军子,明天还去不?刘振钢舔着手指问。

去,趁价格好多攒点。冷志军望着远处的山林,开春皮子就不值钱了。

刚进屯口,就遇上了王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