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6章:报告完成,一份“望远镜”和一份“显微镜”
王科长心满意足地走了,脚步都轻快了几分,仿佛自家儿子半只脚已经踏进了北大的校门。
他一走,办公室里那层冰封的氛围,似乎融化了一角。
起码,敢于靠近林默“危险区域”的人,多了一个。
没过多久,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女同事,红着脸,端着一小碟刚洗好的圣女果,轻轻放在了林默桌角。
“林副处,我……我老家带的,尝尝。”她声音细得像蚊子叫,放下东西,不等林默回应,就逃也似的跑回了自己的座位,留给林默一个紧张到僵硬的背影。
林默看着那碟红得发亮的圣女果,又看了看自己桌上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忽然觉得有些好笑。
他拿起一颗,放进嘴里。
很甜。
这股突如其来的善意,像溪流,冲淡了空气中弥漫的敬畏和恐惧。人们对他的认知,似乎从一尊青面獠牙的“杀神”,开始朝着一个“虽然很厉害但似乎可以沟通”的、更具象的人转变。
当然,这种转变是有限的。
当林默从抽屉里拿出两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起身走向处长办公室时,整个空间里的空气再次凝固。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屏住呼吸,目光追随着他的身影。
那两份档案袋,在他们眼中,仿佛不是文件,而是古代大侠递出的战书,或是钦差大臣捧着的圣旨。他们知道,那里面装着的,是足以搅动全省风云的能量。
这场由一份调研报告引发的风暴,终于要迎来最终的章回。
……
韩立的办公室里。
百叶窗的缝隙投下几道狭长的光影,将空气中的尘埃照得清晰可见。
韩立正襟危坐,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已经在这里枯坐了一下午,脑子里反复推演着等下林默进来后,自己该说什么,该用什么样的姿态。
是继续维持处长的威严,假装上午倒水的事情没发生过?还是干脆放下架子,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欣赏”?
每一种预案,都在他脑中过了一遍,然后又被自己否决。
他发现,在林默面前,任何刻意的姿态,都显得那么拙劣和可笑。
“咚咚。”
敲门声响起,不轻不重,节奏沉稳。
“进来。”韩立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和平时一样。
门推开,林默走了进来,手里拿着那两个档案袋。
他将档案袋轻轻放在韩立宽大的办公桌上,一左一右,分得清清楚楚。
“韩处,国企改革的调研报告,完成了。”
韩立的目光落在两个档案袋上。左边那个,厚实,封面上用标准的宋体四号字打印着——《关于我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送审稿)》。
右边那个,略薄一些,封面同样是打印的字体,但标题却很简单——《附录:红星机械厂改制问题个案分析》。
韩立的眼皮跳了一下。
他没有立刻去碰那两份报告,而是抬起头,看着林默,眼神里带着探寻。
林默像是知道他想问什么,主动解释起来,语气平静得像是在汇报一项常规工作。
“韩处,左边这份,是‘望远镜’。”他指了指那份厚厚的报告,“全文三万五千字,分五个部分。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省国企改革的历史沿革、现实困境和未来方向,总结了‘稳定压倒一切、创新引领发展、党建贯穿始终’的三大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产结构、鼓励科技创新、保障职工权益、防范金融风险’的五点政策建议。”
林默每说一句,韩立的眼皮就多跳一下。
这些话,太对他的胃口了。
高屋建瓴,四平八稳,滴水不漏。每一个字眼都踩在最安全、最正确的鼓点上。尤其是那“三大原则”、“五点建议”,简直是为即将在省委常委会上做的汇报量身定做的标准模板。
这份报告交上去,别说出错了,简直就是范文。任何领导看了,都只会点头,挑不出半点毛病。
“报告里,隐去了所有具体企业的名字,只谈共性问题,不涉及个案。”林默补充道,“所有的案例和数据,都来自您之前给我的那些‘脱敏版’材料,确保每一个引用都有据可查,来源清晰。”
韩立的心,彻底放回了肚子里。
这是什么?这就是完美的“护身符”啊!
他甚至能想象到,在评审会上,当有领导问起报告的细节时,自己可以从容不迫地引经据典,对答如流。而这份报告的“功劳”,自然而然地会记在他这个处长、这个项目总负责人头上。
林默,把所有的功劳和光环,都打包好,双手奉送到了他的面前。
“那……这个呢?”韩立的手,终于还是指向了右边那份名为“附录”的报告。
这个,才是真正的炸药。